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元素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华裔美国文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包含华裔美国作家曲折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化符号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扎根于华裔美国历史、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之间。
作者
唐卫华
机构地区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12期75-77,共3页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关键词
中国元素
华裔
美国文学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王利民,文晶.
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解析——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小说评述[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2):70-73.
被引量:5
2
王心洁,肖青竹.
解读《饮碗茶》中的“亚裔感性”[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78-83.
被引量:6
3
饶芃子,蒲若茜.
从“本土”到“离散”——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46-53.
被引量:25
4
杨春.
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女勇士》[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4):78-84.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吴冰.
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创造——试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J]
.国外文学,2001(3):73-80.
被引量:41
2
Chan, Jeffrey. "Introduction to the 1979 Edition", Eat A Bowl of Tea (by louis Chu)[M].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9.
3
吴景超 筑生译.唐人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4
Louis Chu. Eat a Bowl of Tea(1961)[M]. 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9.
5
Li Shu- yan. Otherness and Transformation in Eat a Bowl of Tea and Crossing[C]. MELUS, Vo1.18. NO.4, Winter,1993.
6
.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译文引自宋伟杰的《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7
王玉雪 张龙海译.华女阿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8
Kim, Elaine.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M ].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9
何文敬.延续与断裂:朱路易《吃一碗茶》里的文化属性[A]..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C].台北:中研院欧美所,1994..
10
Ouyang Yu, Moon Over Melboume and Other Poems, Papyrus Publishing, 1995.
共引文献
37
1
胡贤林.
范式转换还是学科重构?——关于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的思考[J]
.华文文学,2007(5):44-52.
被引量:1
2
邹建军,王娜.
从原乡、异乡到世界——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地理空间的跨界书写[J]
.华文文学,2009(6):39-45.
被引量:9
3
王莉,马力.
早产20年的“历史书写元小说”[J]
.芒种,2012(22):163-164.
4
蒲若茜.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J]
.江汉论坛,2006(3):78-81.
被引量:15
5
颜敏.
“离散”的意义“流散”——兼论我国内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独特理论话语[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2):69-72.
被引量:12
6
丁夏林.
从“金山客”到美国人:评《吃碗茶》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45-49.
被引量:9
7
陈洁.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领域的奇葩——《美国华裔文学史》评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98-100.
被引量:1
8
彭程.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关键词的阐释边界辨析——以黎紫书短篇小说创作为例[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3):70-75.
被引量:3
9
李明欢.
Diaspora:定义、分化、聚合与重构[J]
.世界民族,2010(5):1-8.
被引量:38
10
杨俊蕾.
“中心—边缘”双梦记:海外华语语系文学研究中的流散/离散叙述[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89-98.
被引量:8
1
梁艳.
异质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华裔和非裔美国作家作品主题的比较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5):727-731.
2
左云慧(选注).
喜福会[J]
.英语学习(新锐空间),2009(5):34-36.
3
陈珍.
鲁迅:日本人心中的中国文化符号[J]
.中国人才,2010(8):78-79.
4
陈珍.
鲁迅:日本人心中的中国文化符号[J]
.躬耕,2010(7):36-37.
5
影响世界的九个中国文化符号[J]
.党的生活(云南),2010(6):50-50.
6
王伟.
汤婷婷《女勇士》中“鬼”意象的解读[J]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73-76.
被引量:1
7
赵红璐,张帆.
中国文化符号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以《接骨师之女》为例[J]
.芒种,2014,0(10):81-82.
8
聂莹.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J]
.理论观察,2016(6):118-119.
被引量:3
9
刘丽娜.
想象的故国——汤亭亭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符号[J]
.北方文学(中),2014(7):69-70.
10
王幼明.
《小红帽》: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发展[J]
.作家,2012(10):153-15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