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基于Argo资料的西太平洋暖池体积季节和年际变化及暖水来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基于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网格化Argo剖面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三维结构以及暖池体积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进出暖池的经、纬向流量变化及暖池暖水可能的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最深可达120 m,且由表层向下,面积逐渐缩小并向南倾斜(到100 m,主体几乎全部位于赤道以南).依水团结构计算,暖池体积约为1.86×1015m3.暖池体积的年变化呈明显的双峰结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10月;暖池体积的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相联系,其在ENSO年具有非常明显的体积变异.从多年平均的角度分析,纬向上进入暖池的暖水流量约52 Sv,主要集中在暖池上层,且以东边界流入为主,而流出暖水约49 Sv,主要集中在暖池中下层,且以西边界损耗为主.经向上流进暖池的暖水约28 Sv,主要以南、北边界的上层为主,而从南、北边界流出暖池的暖水(总量约23 Sv)在数值和各层次上不相上下.暖水进出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显示,暖池在纬向上以暖水损耗为主,而经向上则以获取暖水为主.暖池体积与进出暖池的暖水净流量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不过二者在年际尺度上相关系数较低.然而,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暖池在经向上的暖平流受到ENSO事件的影响要强于纬向,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强La Nia事件中,经向各边界进出暖池的暖水净流量异于正常年份,从而影响暖池暖水的供应,使得暖池体积在ENSO事件中发生变异.虽然绝对地转流在赤道上是不成立的,而暖池的上层又是跨赤道的,但我们的分析结果仍然可以帮助人们对于西太平洋暖池暖水的流入和流出情况获得一定的认知.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21-2734,共14页 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金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编号:SQ2012FY4180013)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二级参考文献144

共引文献34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