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抗战文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读张中良《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原貌的书写与呈现,与中国现代历史文化复杂而多元的大格局密切相关,也与地域政治的对峙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密切相关。置身于现代历史的长河,延伸的时间之维告诉我们:历史观念及其固有形态的刷新与嬗变却不以一二代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对既有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因为时空的间隔与延伸而给人今非昔比之感。
作者
颜同林
机构地区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7-211,共5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抗战文学研究
正面战场
中国现代
意识形态
文学历史
历史文化
地域政治
现代历史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张中良.
民国文学史概念的合法性及其历史依据[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17-22.
被引量:8
2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J]
.中国社会科学,2012(2):164-180.
被引量:57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汪晖.
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1):1-7.
被引量:54
2
张道藩.《关于“文艺政策”的答辩》[J].文化先锋,1942,1(8).
3
张福贵.《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问题》[J].文学世纪,2003,.
4
陈独秀.《精神生活与东方文化》[J].前锋,1924,.
5
鲁迅.《三闲集·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87页.
6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5、59页.
7
《森林之歌--祭野人山上的白骨》,初发《文艺复兴》第1卷第6期,1946年7月.
8
赵步阳,曹千里,章澄,葛怀东,张维亚.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75-78.
被引量:10
9
杨丹丹.
“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追问与反思——对“中华民国文学”概念的意义解读[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5):89-91.
被引量:5
10
秦弓.
关于抗日正面战场文学的问题[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16.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61
1
张翼.
“近现代”概念在文艺学科中的独特性[J]
.西泠艺丛,2020(10):73-76.
2
李怡.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J]
.理论学刊,2013(5):113-117.
被引量:23
3
傅学敏.
抗战后期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市场化趋势[J]
.文艺争鸣,2012(7):100-105.
4
杨华丽.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国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J]
.社会科学研究,2012(5):15-23.
被引量:4
5
姚丹.
以“民国经验”激活“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新的可能性[J]
.文艺争鸣,2012(11):45-48.
被引量:3
6
王永祥.
“民国视野”的问题与方法意识——“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文艺争鸣,2013(1):57-60.
被引量:4
7
王瑜,邱慧婷.
现代文学史观几种建构理念的评析[J]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
8
乔晓溪.
功利主义伦理观及其对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适切性[J]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94-97.
9
王泽龙,王海燕.
对话:关于“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研究[J]
.江汉学术,2013,32(2):64-69.
被引量:3
10
贾振勇.
民国文学史:新的研究范式在崛起[J]
.文艺争鸣,2013(5):36-41.
被引量:4
1
王学振.
抗战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J]
.南方文坛,2014(4):122-125.
被引量:2
2
周维东.
抗战文学的“正面战场”与“正面形象”[J]
.文艺争鸣,2015(7):35-38.
3
李怡.
主持人语 抗战与重庆文学的财富[J]
.红岩,2009(2):97-97.
4
李怡.
关于“巴蜀学派”的调研报告[J]
.红岩,2007,0(5):174-179.
5
张桃洲.
寻求超越:史料融合与体系建构——论苏光文教授的抗战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家,1998,13(5):74-80.
6
熊飞宇.
抗战文学研究之我见[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8(2):11-15.
7
陈丽.
全球化时代重读《诺斯托罗莫》[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4):86-89.
被引量:2
8
康丽娜.
抗战文学研究回顾[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109-113.
9
靳明全.
抗战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评王学振新著《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64-66.
被引量:4
10
邹自振.
从元明清评论看曾巩散文的历史地位[J]
.闽江学院学报,1998,19(4):59-6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