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朗读者》两代人及“文盲”的隐喻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德国作家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通过15岁少年米夏与37岁少妇汉娜的一段畸恋故事,叙述了两人费尽心机掩盖事实但内心又痛苦挣扎的心路历程,以隐喻的方式揭秘了德国父子两代人各自对待奥斯维新集中营纳粹的不同心态,提出了德国人如何看待和反思纳粹历史的问题。
作者
胡明贵
胡月箫
机构地区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9-43,共5页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朗读者》
人物隐喻
文盲隐喻
分类号
I516.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2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99.
3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13.
共引文献
44
1
范立舟.
论二程的历史哲学[J]
.史学月刊,2002(6):14-18.
被引量:1
2
姚登权.
历史必然性的存在[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3):5-8.
3
薛艳梅.
从文化学的角度浅析中世纪文化[J]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1):100-102.
被引量:1
4
张剑波.
史学研究多元化趋势与高中历史教学[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27-28.
被引量:2
5
王成军.
论理性主义与希腊罗马史学观念之嬗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97-103.
6
陈树林.
试论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J]
.学术交流,2006(11):5-9.
被引量:2
7
刘曙光.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
.学术论坛,2007,30(1):126-130.
被引量:30
8
傅琼.
基佐文明进步史观述论[J]
.史学月刊,2007(5):87-91.
被引量:3
9
赵家祥.
对西方历史哲学两个命题的评析[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32-36.
被引量:3
10
郑群.
质疑《诗经》中“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J]
.社会科学家,2007,22(3):26-29.
同被引文献
28
1
殷倩.
论本哈德·施林克《生死朗读》中的反思文化构建[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20):62-63.
被引量:2
2
冯亚琳.
《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探析[J]
.外国文学评论,2002(1):108-113.
被引量:14
3
麻煜霞.
文明是一种力量——评《生死朗读》[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2):28-30.
被引量:7
4
王炳钧.
意志与躯体的抗衡游戏——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舞者与躯体》[J]
.外国文学,2006(2):23-27.
被引量:2
5
詹春花.
诗之思:由边缘向经典的位移——从《洛丽塔》和《朗读者》的恋童恋母情结谈起[J]
.当代文坛,2007(3):132-134.
被引量:4
6
詹春花.
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J]
.当代文坛,2007(6):165-167.
被引量:18
7
殷倩.
论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多重主题[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83-84.
被引量:6
8
郭艳.
探寻历史的隐遁之迹 朗读生命的弦外之音——试论《朗读者》的多重主题内蕴[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0(2):135-138.
被引量:4
9
吴琼.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J]
.文艺研究,2010(4):33-42.
被引量:187
10
杨文超.
论《朗读者》的女性话语权力意识[J]
.电影文学,2010(9):93-9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李莹.
解读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中的三重悲剧[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1(1):173-176.
2
孙曼曼.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
.长安学刊,2019,10(4):92-95.
3
陈文娇.
凝视理论下的《朗读者》——汉娜罪责身份探究[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28(3):80-84.
1
伊波.
“此地无银三百两”出处谈[J]
.社会科学(甘肃),1990(3):115-115.
2
许知远.
噢,兰波同志[J]
.半月选读,2010,0(3):12-13.
3
司敬雪.
如何讲好一个“恶毒”的故事(评论)[J]
.作品与争鸣,2006,0(9):16-17.
4
黄卫平.
《朗读者》的“俄狄浦斯情结”及诱因[J]
.电影文学,2009(20):102-103.
被引量:3
5
张俊萍.
“单片眼镜的反光”——评迪伦马特的小说《抛锚》[J]
.国外文学,2007(4):89-94.
6
雁过无痕.
米夏的日记[J]
.南风,2013,0(3):87-87.
7
张国龙.
《朗读者》的“成长”书写及其他[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3):113-117.
被引量:3
8
张国龙.
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J]
.外国文学,2007(5):112-118.
被引量:19
9
童童.
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看《朗读者》中米夏与汉娜的形象[J]
.商情,2010(25):31-32.
10
曾下山.
被野心打败[J]
.意林,2009,0(24):29-29.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