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作品质朴无华,寓意深刻,常让读者苦于理解其中的深意。《六节诗》即为这样一篇佳作。全诗拉开记忆的长焦,对童年进行了碎片式的回忆,并在诗文最后借孩子之手勾勒出谜一样的画境,给予全诗一个开放性结尾。在此,运用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家拉康"滑动的能指"理论来解读《六节诗》中精巧的结构,以及"房子"与"泪水"的象征意义。诗人运用六节诗独特的结构,使六个尾词在全诗反复出现,好似滑动的能指从链环的一边滑向另一边,将六种事物绵密地交织在一起。在不断的重复和替换中,代表记忆碎片的"房子"与"泪水"晕染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隐约指明没有父母的关爱对诗人所造成的永远的缺失。
出处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130-132,共3页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