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抗战时期“新边疆”视阈下的贵州苗民教育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931年后,由于日军侵华不断加剧,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朝野的边疆视阈随之扩大。此时,国人对沿海、西南边疆进行了重新估价和再认识,为推进贵州苗民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正是在"新边疆"观的推动下,战时贵州苗民教育在办学规模、教育投入、教学方法、民族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虽然由于"应急性"及诸多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贵州苗民现代教育问题丛生,然而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仍具启示意义。
作者 刘树芳
出处 《天中学刊》 2015年第1期128-132,共5页 Journal of Tianzhong
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JD201314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梁瓯第.十年来的我国边疆教育[J].学艺,1947,17(1):20~28.
  • 2梁瓯第.民族政策与边疆教育.广西教育研究,1941,:6-6.
  • 3陈国钧.贵州省的边疆教育[J].贵州教育,1941,3(23):38-43.
  • 4梁瓯第.贵州的苗民教育[J].边政公论,1944,3(2):51一60.
  • 5陈赤子.石门坎苗民的教育[J].贵州教育,1942,4(7-9):27-28.
  • 6黔省扶绥苗民兼及教育[J].边疆半月刊,1937,2(7):26.
  • 7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概况[z].1941年铅印本.
  • 8梁瓯第.贵州苗区的征生制[J].教育通讯月刊,1947,3(51:19-21.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19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