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惊悸[1]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惊与悸是两种病情,惊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跳动[2]。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惊之证发与外,悸之证发于内,但惊与悸又互有联系,所以临床上每多并称。追溯《内经》虽无惊悸一类的病名,但已有了类似的记载,《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3]。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其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金匮要略·(中旬)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医宗金鉴·(中旬)卷二十·(中旬)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
出处
《基层医学论坛》
2015年第2期241-242,共2页
The Medical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