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西悼亡诗词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习惯用诗词来缅怀已逝的亲友或者知己,诗词中所选择的每个意象无不流露出诗人的感伤之情。但是这些悼亡诗词在风格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尤其是中西悼亡诗词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就是笔者在细细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悼亡妻》之后,对两首诗词在风格、意象和语言运用上的区别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比,仔细分析了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作者
吴云丽
机构地区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出处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江城子》
《悼亡妻》
中西悼亡诗词
对比分析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蒋艺.
论悼亡诗的发展承传——从《诗经·唐风·葛生》说起[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6):56-57.
被引量:1
2
吴婉.
中西悼亡诗差异分析及其文化渊源研究[J]
.文学教育(中),2011(7):158-159.
被引量:1
3
董辉,杜鹏.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ohn Milton's On His Deceased Wife and Su Shi's Dreaming of My Deceased Wife[J]
.海外英语,2010(11X):192-194.
被引量:1
4
谢卫平.
一样悲苦,两种风情——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4):74-77.
被引量:10
5
姚爱斌.意境与意象两种至境艺术形象的审美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6
杨周翰.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6):3-10.
被引量:24
二级参考文献
9
1
杨周翰.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6):3-10.
被引量:24
2
谢卫平.
一样悲苦,两种风情——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4):74-77.
被引量:10
3
Bryant,W.C.Thanatopsis: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 1985
4
Barton Levi St Armand.Emily Dickinson and Her Culture:TheSoul s Society. . 1984
5
付飞亮.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1-63.
被引量:9
6
朱燕秋.
哀莫大于心不死——浅析苏轼与弥尔顿的悼亡诗[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9-101.
被引量:4
7
王秋生.
西方悼亡诗史综述[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8):41-43.
被引量:4
8
陈柔.
中西方悼亡诗之审美差异——比较《悼亡妻》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2):141-142.
被引量:2
9
王浩.
《绿衣》《葛生》对潘岳《悼亡诗》的影响[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6-7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31
1
侯丽枚,魏立群.
同为天涯沦落人[J]
.长城,2011(8):85-86.
2
董乃斌.
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J]
.文学评论,1986(3):90-99.
被引量:3
3
姚艳梅.
中西悼亡诗的迥异[J]
.作家,2008,0(20):71-72.
4
孙宗美.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5-27.
被引量:4
5
蒋梅玲,黄丽.
浅论中西悼亡诗死亡意义的实现[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4):123-126.
被引量:4
6
付飞亮.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1-63.
被引量:9
7
武岚.
简论中西方悼亡诗的艺术差异[J]
.文学教育,2009(7):108-109.
被引量:2
8
朱燕秋.
哀莫大于心不死——浅析苏轼与弥尔顿的悼亡诗[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9-101.
被引量:4
9
刘常兴.
悼亡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2):79-81.
10
王秋生.
西方悼亡诗史综述[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8):41-43.
被引量:4
1
黄水平.
王船山悼亡词浅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23-26.
2
刘薇.
翰墨有余迹——几组中国古代悼亡诗词的比较[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10):52-54.
3
丁桂香.
古典悼亡诗词的审美特征[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5):46-47.
4
王若冰.
无语立斜阳,忆君悲满怀——浅析中国悼亡诗词艺术特色[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3(2):1-2.
5
占二得.
悼亡诗词的伤感美[J]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09(9):48-49.
6
朱英姿.
从苏轼的《江城子》看古代悼亡诗词[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4):92-94.
7
张宏.
浅议古代悼亡诗词的流变[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01X):114-115.
8
赵卫东.
不辞冰雪为卿热——爱伦·坡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诗词对比分析[J]
.外语与翻译,2007,14(1):71-76.
9
李静.
不一样的风格,一样的深情——比较三首悼亡诗词的异同[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8,0(10):79-80.
10
蔡伟潭.
以梦托情,以虚驭实——中国古代悼亡诗词[J]
.语文世界(中旬刊),2010(6):18-19.
芒种(下半月)
2014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