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学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最为关注的问题。从这种批评流派产生之日起,这个问题就被尖锐地提了出来,并且成为测度“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否可能”的标准。伊格尔顿在梳理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史时,曾明确地把自卢卡奇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称作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前两次分别是以普列汉诺夫、考德威尔和恩斯特·费舍尔为代表的人类学批评,以及第二国际时期以列宁和托洛茨基为代表的政治批评),认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批评模式。“因为它的理论着力点是探索什么可以称为形式的意识形态”。[1]这种批评诉求同时避开了关于文艺作品的单纯形式主义的研究和庸俗社会学的研究,而把形式研究和语境研究结合起来。在伊格尔顿看来,一种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应该“以一种寓言的方式同时讲到艺术手法和整个物质历史,叙事的转折和社会意识的形式”。[2]我认为,这种总结是非常恰当的。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3,共7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W004]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K012]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254]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