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城镇化背景中的花儿保护与“国家在场”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城镇化急速推进的背景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国家力量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本文从花儿的当下语境分析入手,探讨了"国家在场"与花儿保护的良性互动及其有效路径,指出了在二者互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国家力量"的强力保障是花儿艺术得以真正保护的必要条件。
作者
刘大伟
机构地区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期183-186,共4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城镇化
“国家在场”
花儿保护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8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5
1
申恒胜.
乡村社会中的“国家在场”[J]
.理论与改革,2007(2):72-74.
被引量:17
2
卜希霆,齐骥.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路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7):119-123.
被引量:20
3
赵宗福.
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以青海花儿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2011(1):117-127.
被引量:22
4
孙晓霞.
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民族艺术,2007(1):22-25.
被引量:27
5
李丽丹.
“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天津相声的传承语境分析为例[J]
.民族艺术,2010(4):31-35.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36
1
张谷密.
论“花儿”的旋法特点及艺术规律[J]
.音乐研究,1981(2):19-35.
被引量:10
2
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15-22.
被引量:1624
3
秋风.
通往精神重建之路[J]
.新闻周刊,2004(38):77-81.
被引量:8
4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2):103-109.
被引量:467
5
徐勇.
现代国家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0-25.
被引量:49
6
施爱东.
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J]
.民族艺术,2006(2):6-19.
被引量:13
7
刘锡诚.
传承与传承人论[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24-36.
被引量:219
8
徐勇.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J]
.学习与探索,2006(6):50-58.
被引量:174
9
杨文举.
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2007,24(1):78-81.
被引量:89
10
单霁翔.
关于城市文化的几点思考[J]
.群言,2007(6):23-26.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88
1
聂君,束锡红.
双向互动格局下宁夏移民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生成路径转型研究[J]
.民族学论丛,2023(3):65-75.
2
安静.
具有区域特征的民间艺术在装饰绘画中的应用[J]
.人文之友,2019,0(20):26-26.
3
洪映红.
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83-86.
被引量:3
4
文绍琼.
浅析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
.天府新论,2008(B06):186-187.
被引量:6
5
周典恩.
2006~2007年中国大陆人类学研究综述[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3):45-50.
6
洪映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视角[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3(5):68-70.
被引量:4
7
洪映红.
民间立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2):17-21.
被引量:6
8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
.贵州民族研究,2009,29(3):35-40.
被引量:28
9
刘佳.
农民对纠纷解决机制的选择偏好及成因[J]
.西部法学评论,2009(5):94-101.
被引量:4
10
卿志军.
电视影响人们政治生活方式路径调查——以海南省五指山市太平村为例[J]
.新闻窗,2011(5):74-75.
同被引文献
7
1
申恒胜.
乡村社会中的“国家在场”[J]
.理论与改革,2007(2):72-74.
被引量:17
2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近代形态》(增订本)(2011年,三联出版社).
3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12.
4
周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
.中国音乐学,2008(3):5-7.
被引量:41
5
张振涛.
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保护民间音乐的一项措施[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3):32-37.
被引量:27
6
邱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中的南阳鼓词保护与传承[J]
.中国音乐学,2010(4):138-141.
被引量:7
7
廖丹.
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中国音乐学,2013(1):49-53.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2
1
马桂芳.
青海藏区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实证分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6(2):84-91.
2
王玲.
“国家在场”视域下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J]
.音乐创作,2017,0(4):128-1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谢健.
地方文化遗产“家国天下”叙事脉络研究——以东北汉军旗香为例[J]
.文学人类学研究,2019,0(1):115-126.
1
肖金香,包龙源.
从“国家在场”视角看侗族大歌的符号特征[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12(3):34-38.
被引量:1
2
礼乐相须以为用[J]
.精神文明导刊,2014(7):6-6.
3
莫代山.
国家在场与民族认同意识变迁——以廪君神话发源地“五落钟离山”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4):33-37.
被引量:4
4
孙云.
国家在场——佛教音声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J]
.中国音乐学,2017(2):27-35.
5
张金晶.
从组织权利主体的变化看奇台社火[J]
.昌吉学院学报,2015(4):17-25.
被引量:2
6
荆云波.
灾难与仪式:国殇日之民族志[J]
.民族艺术,2009(2):35-41.
被引量:2
7
朱世忠,王佐红.
在时代发展中弘扬民族文化——谈“花儿”的挖掘、保护和创新[J]
.共产党人,2008(23):52-53.
8
杨殿斛,杨殿金.
春节活动组织:当代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自觉——黔中腹地营盘社区2008年春节文娱活动叙事[J]
.音乐探索,2016(2):84-90.
被引量:2
9
陈映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自主保护实践及启示[J]
.河南社会科学,2015,23(4):114-118.
被引量:3
10
赵春秋.
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东西方“人”的概念[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7(6):73-77.
青海社会科学
201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