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围绕"国家"、"马克思主义"、"孔子"等问题,郭沫若与巴金在1926年曾有过一次论争。在郭沫若的诸多"笔战"中,这次小小的论争并不十分引人注意,巴金也一直避谈此事。通过对相关历史细节的还原和回顾,发现理想与信仰在此次论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面的意气之争掩盖了深层的思想碰撞。这次并未完全展开的论争不仅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合作、分裂、争斗的具体过程,更是大革命时期文人知识分子聚合分化的缩影。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