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家庭寄养制度完善之建议——以杭州市为研究视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2003年,民政部制订并通过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确立了家庭寄养制度。但是在之后实践的10多年期间,我国社会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家庭寄养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产生。因此,民政部于2014年9月14日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杭州市应该结合地方特殊情况,对《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做进一步细化,并借鉴其他城市的特点,最终建立属于自身的"杭州模式"。
作者
金家铭
张芳
机构地区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
出处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第2期288-289,共2页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关键词
家庭寄养
残障儿童
杭州模式
分类号
C913.69 [经济管理]
C916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李迎生.
一种有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昆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评析[J]
.云南社会科学,2003(5):60-62.
被引量:10
2
吴鲁平,韩小雷.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6(1):30-35.
被引量:12
3
尚晓援,伍晓明,万婷婷.
从传统到现代:从大同经验看中国孤残儿童福利的制度选择[J]
.青年研究,2004(7):9-18.
被引量:8
4
陶隽,蒋技科,陈源茂,江秀娜.
构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J]
.社会福利(实务版),2009(11):50-51.
被引量:6
5
杜勇,桑果果.
政府视野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宁夏为例[J]
.宁夏社会科学,2014(4):66-72.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王素英.
加速发展的孤残儿童福利事业[J]
.社会福利(实务版),2002(5):26-28.
被引量:6
2
李迎生.
弱势儿童的社会保护:社会政策的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3):13-18.
被引量:34
3
大同市料全福利院.《家庭寄养是儿童保护的有效方式》(非正式出版物)[Z].,2001年..
4
张秀花.《家庭寄养:一条充满情与爱的路》[A].靳保利(编).《抚孤助残半世纪:纪念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集1949—1999》(非正式出版物)[C].,1999年.第181-191页.
5
靳保利(主编).《抚孤助残半世纪:纪念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集1949—1999》(非正式出版物)[Z].,1999年..
6
李宗禄.社会工作概论,1986.
7
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民发[2003]144号).2003-10-27.
8
家庭寄养:儿童福利事业新探索[J]
.社会福利(实务版),2000(3):1-4.
被引量:1
9
唐钧.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
.江苏社会科学,2002(3):41-47.
被引量:138
10
杨团.
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J]
.中国社会科学,2002(4):127-139.
被引量:123
共引文献
27
1
杨生勇,徐晓军.
农村孤儿的成因及其现状分析——以武汉市郊李集镇、山坡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为例[J]
.青年研究,2005(6):25-30.
被引量:8
2
王先进.
从机构照顾到家庭寄养看我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策的转变[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1):6-9.
被引量:10
3
马利峰,胡悦,罗思荣.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暨“杭州模式”的建构[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7):44-47.
被引量:2
4
马利峰,胡悦.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典型及“杭州模式”的建构[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8(3):79-82.
5
韩伟,罗利君,李珂.
多元化孤儿救助模式研究[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35-36.
6
杜立婕,万小庆.
孤残儿童寄养家庭资源获取途径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19-29.
被引量:5
7
李萍.
失依儿童与家庭儿童所表现的不同及建议——以W市某福利院为例[J]
.艺术科技,2012,25(3):167-168.
8
张露.
家庭寄养研究文献综述[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14):242-244.
9
乔东平,谢倩雯.
中美家庭寄养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青年研究,2013(10):110-115.
被引量:7
10
张芯子琪.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文献综述[J]
.改革与开放,2013(9):71-72.
1
俞海侠.
也谈给残障儿童“减压”[J]
.心理与健康,2000(11):5-5.
2
陈湘舸,盛跃明.
杭州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33-38.
被引量:4
3
胡羽.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三个典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
.理论界,2014(12):98-101.
被引量:3
4
杨柏.
让森林与城市结婚[J]
.当代贵州,2009(18):64-64.
5
马利峰,胡悦.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典型及“杭州模式”的建构[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8(3):79-82.
6
张小平.
爸爸,我们去哪儿[J]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4(6):45-45.
7
刘兵,张洪英.
社会救助缺陷下农村残障儿童的家庭多元支持[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1):105-108.
被引量:2
8
残障儿童福利服务亟待提高[J]
.中国民政,2012(11):47-47.
9
梁露尹.
西方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3):59-64.
被引量:2
10
汤彤彤.
献爱心送温暖我们在行动[J]
.就业与保障,2011(1):70-70.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