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缺失性体验对苏曼殊小说创作的影响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学创作是一种再现式记忆,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都与其曾经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人的一生会经历多种多样的体验,各种体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缺失性体验对于人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独特的文学家,他颇具才情,不仅长于文艺和绘画,而且诗工七绝古体,文笔风格清丽。
作者
黄伟
机构地区
肇庆学院文学院
出处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2期45-50,共6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关键词
缺失性体验
小说创作
苏曼殊
文学创作
心理学研究
中国近代史
生活体验
文学家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黎小冰.
从苏曼殊的小说看情僧之“情”[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26(2):78-81.
被引量:1
2
戴海光.
论苏曼殊小说中的恋母仇父情结[J]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21-25.
被引量:1
3
余华,王尧.
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19-30.
被引量:57
4
邹承辉.
苏曼殊爱情小说人物悲剧的审美特征[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2):66-68.
被引量:2
5
吴松山.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形成原因[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17(3):90-95.
被引量:2
6
熊龙英.
情与佛的冲突——苏曼殊小说的情感探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0):39-41.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邹承辉.
论鲁迅小说的普通人物形象及其审美特征[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7(3):50-52.
被引量:1
2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1.
3
柳亚子.记陈仲甫先生关于苏曼殊的谈话[A]//毛策苏曼殊传论[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20
4
毛策.新旧之交时代的知识群体画像及其心态—苏曼殊小说论[A]//毛策.苏曼殊传论[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17
5
陈独秀.《碎簪记》序言[A]//柳亚子.苏曼殊全集:第四集[C].上海:北新书局,1928:220
6
柳亚子.曼殊新传[A].苏曼殊.苏曼殊全集·诗文集[C].上海:中央书局,1936.
7
魏秉恩.断鸿零雁记序[A].苏曼殊.苏曼殊全集:第四集[C].北京:中国书店,1985.
8
苏曼殊.燕子龛随笔[A].苏曼殊.苏曼殊全集·诗文集[C].上海:中央书局,1936.
9
马以君编注,苏曼殊.苏曼殊文集[M]花城出版社,1991.
10
[瑞士]荣格(Jung,C·G) 著,冯川,苏克.心理学与文学[M]三联书店,1987.
共引文献
61
1
韩冬梅.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7):42-44.
被引量:2
2
郑建华.
人性的解构与救赎——余华、池莉小说中的审丑现象探微[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4-67.
被引量:5
3
沈嘉达,沈思涵.
《秦腔》:意图焦虑、童年记忆与“病象”修辞——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复评之八[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1):159-163.
4
全红.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J]
.东疆学刊,2004,21(4):81-83.
被引量:4
5
郑建华.
余华美学意识嬗变中的人性探略[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1):107-110.
6
姜桂华.
丰富鲜活与意义拆解——对《兄弟》“文革”叙事的一种分析[J]
.艺术广角,2006(2):20-23.
7
黄传波,张丽.
死生之间——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识[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14-15.
8
王亚平.
论父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J]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1):54-55.
被引量:4
9
杨巧君.
被遮蔽的“现实一种”——从余华的文革叙述看其作品的艺术变迁[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5):76-79.
被引量:2
10
徐刚,李道君.
余华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6):58-60.
被引量:1
1
王亚平.
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0(2):81-83.
2
刘奕华.
论亦舒的生命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1):37-41.
被引量:3
3
杨向荣,曾莹.
论艺术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1):100-104.
4
蔡振雄.
略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缺失性体验[J]
.广西社会科学,2003(5):136-138.
被引量:3
5
余香莲,黄超,叶一舵.
《诗经·国风》中求之不得的爱情与缺失性体验[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2):93-95.
6
孙艳艳.
缺失性体验与萧乾小说创作[J]
.民族文学研究,2012,30(4):106-111.
7
王雄燕,方艮平.
人间的悲凉宴席——解析鲁迅小说中的“吃”[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7(5):54-57.
8
姜丹,解欢欢.
论缺失性体验对萧红的创作的影响[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1):220-221.
9
马丽娜,张明会.
价值的迷失与传统的遗弃——评德莱塞《美国的悲剧》[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36(3).
被引量:1
10
李龙.
缺失性体验与三毛的悲剧[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2):91-94.
文艺评论
201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