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间性视域下关于政治认同建构的思考——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政治认同是人的一种归属感,是人对于政治社会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接受、认可。社会大众对执政者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是否稳定。因此,建构政治认同是当前政治学界和政界人士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梳理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主体间性思想的基础上,试图从政治认同的主体性、政治认同建构的过程以及政治活动参与者达成政治认同的政治心理标志三个方面论证政治认同是具有主体间性的,继而提出从主体间性视域建构政治认同的观点,具体为:承认双方互为主体,满足认同双方的角色期待;采取平等对话的沟通方式,建构认同的话语环境;构建权力互赋的框架,平衡认同的权力期待;建立主体间性学习机制,促使认同的态度转化。
作者 杜明利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3-94,共2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 3威廉·F·斯通 胡洁.政治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 4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林存光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69.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6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10,11(1):264-283.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25

  • 1高鸿钧.权利源于主体间商谈——哈贝马斯的权利理论解析[J].清华法学,2008,2(2):6-32. 被引量:43
  • 2T.欧文斯,高地.现象学和主体间性[J].世界哲学,1986(2):57-62. 被引量:8
  • 3罗杰.科特雷尔,马剑银.存在一种法律移植的逻辑吗?[J].中外法学,2006,18(6):734-751. 被引量:5
  • 4(德)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童世骏.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三联书店,2003.
  • 5(英)哈特(H.L.A.Hart)著,张文显等.法律的概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6(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04.
  • 7高鸿钧,马剑银.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8(美)路易斯·亨金[L.Henkin]著,信春鹰等.权利的时代[M]知识出版社,1997.
  • 9J (u|¨)rgen 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 10Sir Ernest BarkerSocial Contract:Essays by Locke.

共引文献354

同被引文献26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