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依赖”的产生动因及消解之道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微依赖"产生的心理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满足和宣泄压力;社会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真实世界中求之不得的平等和虚拟寄托;经济动因在于"微"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延伸背后有着对网络本身的自我增强机制以及免费经济特性的运用。消解"微依赖",需要遏制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需要对于"微依赖"的种种"小情调"状态实施"大情怀"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有良知的公民及组织共同行动起来,履行社会责任。
作者 原黎黎
出处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12期164-166,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美] 拉里·罗森:《i成瘾:逃离24小时×7天i不释手的生活》,方晓义、张锦涛、邓林园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 2鲁炜:“共享的网络共治的空间——在ICANN伦敦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2014年第5期.
  • 3张意轩,吕婷:“互联网新思维新变化”,《人民日报》,2014年4月24日.
  • 4[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第251-253页,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 5[美] 凯文·凯利:《技术元素》,张行舟、余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86~88页.
  •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8、161、724、520、528、524、525、540-541、525、187、210、192、192、209、608页.
  • 7周少明:“当心‘手机依赖症’”,《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2日.
  • 8余建斌:“互联网从数量向质量切换”,《人民日报》,2014年6月20日.
  • 9李斌:“‘微’而可道,改变生活”,《人民日报》,2014年1月15日.

共引文献2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