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争论及其回应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是马克思说的必然要经历"五个阶段"还是"三种形态",这一争论自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发表以来就产生了,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研究"五阶段"和"三形态"的划分依据及其内涵,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问题和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皮家胜
机构地区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7,共5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社会形态理论
五阶段
三形态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560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共引文献
560
1
庄仕文,李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2
王江燕.
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3
戈钟庆.
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4
周新城.
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
.经济经纬,2004,21(4):1-4.
5
杨学功.
“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J]
.哲学研究,2003(2):8-10.
6
王岩.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J]
.哲学研究,2003(3):10-14.
被引量:12
7
陆剑杰.
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解蔽” 要靠对它的实践论的正确解读[J]
.哲学研究,2003(3):35-37.
被引量:5
8
张玉存.
中国古代“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之比较[J]
.理论学刊,2002(6):113-115.
被引量:4
9
毛健.
论经济增长中的跳跃发展规律[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4):15-19.
被引量:1
10
陈飞龙.
论邓小平文艺以人民为本的思想[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4-8.
同被引文献
6
1
丰子义,余其铨.
考察历史演进规律的方法论问题[J]
.学术月刊,1989,21(10):31-35.
被引量:2
2
段忠桥.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J]
.史学理论研究,1995(4):27-37.
被引量:5
3
赵家祥.
关于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的讨论——与段忠桥、奚兆永二教授商榷[J]
.教学与研究,2006(6):38-44.
被引量:5
4
庞卓恒.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11(1):18-28.
被引量:23
5
俞吾金.
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2):5-14.
被引量:30
6
孟庆仁.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4):363-367.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2
1
杨贵菊.
《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三形态理论的划分依据[J]
.学理论,2018(8):49-50.
2
张文涛.
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对于马克思主义一句论断的理解[J]
.甘肃社会科学,2019,0(4):79-85.
1
戴兆国.
论价值观和唯物史观的相互统一[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2):64-68.
被引量:1
2
荆学民.
文化哲学三形态检讨[J]
.求是学刊,2000,27(4):10-13.
被引量:8
3
杨文圣.
试论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2(12):11-13.
4
符坚,邹经汉.
人的全面发展和改革[J]
.现代哲学,1989(2):25-27.
5
张莹.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现实价值[J]
.学理论,2012(34):97-98.
6
逆向思维喜中3D奖金2万元[J]
.彩票研究,2009(9):38-38.
7
杨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评价[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3).
8
阳海音.
论马克思“六种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的关系[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9):1-4.
被引量:3
9
隽鸿飞.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形态理论[J]
.学习与探索,2012(6):20-23.
被引量:1
10
张曙光.
道德三要素与道德三形态——关于当前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
.开放时代,1997(1):40-46.
被引量:4
哲学研究
201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