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 被引量:5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相反,其正在帮助我们建构着今天的社会的同时,还在帮助我们看到通往人类社会未来之路。如果人类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地方性的现代文化之路和地方性的独特现代社会运行模式。也就是说,现代化的道路也可以有多种模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现代文化之中。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再存在封闭的文化系统,每个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传播者未必只是当地民众,其可以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传承与传播。在人类的知识系统已经世界化了的今天,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将会是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作者 方李莉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83,共13页 National Art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0

  • 1[1](美)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125.
  •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61.
  • 3[4]广东社科院历史所中国近代史研究室.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254.
  • 4[6][法]谢和耐.中国社会文化史[M].黄建华同,黄迅余,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553.
  •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7.
  •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7[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交流公司,1984
  • 8[美]约翰·赖思比特.2000年大趋势[M].贾冠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 9[美]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0.
  • 10[日]池田大作.[德].贝恰.二十一世纪警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316

同被引文献487

引证文献55

二级引证文献23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