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稻田放鸭”到“稻田养鸭”:明清时期“稻田养鸭”技术与特点——以广东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1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明清时期,"稻田养鸭"就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运用到稻田管理上,以防治蟛蜞、蝗虫等稼害。特别是珠三角沙田地区多蟛蜞,蝗虫一类的稻田虫害,"稻田养鸭"很早就成为当地较为普遍的种养结合模式。明万历年间,陈经纶首次尝试用鸭子灭蝗虫大获成功。随后,其五世孙陈九振依先法将养鸭治蝗运用到稻田管理上。"稻田养鸭"在南方水田地区十分适用并逐渐流行,人们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结合起来,形成"鸭埠之制"。"稻田养鸭"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在广东沙田地区发展起来,对当时养殖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阶段,以稻田放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充当补充鸭粮与生物防治的角色,在广东广袤的沙田地区普遍实践。
出处 《农业考古》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基金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青年项目"‘糯改籼’政策下西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和民族文化危机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2CMZ034)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2YJC850022) 201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15106422010005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二级参考文献19

共引文献39

同被引文献208

引证文献13

二级引证文献4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