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和同论的历史演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和同思想在三代就已经存在,由西周末年的史伯明确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晏婴就史伯的思想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到孔子将"和而不同"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完成了"和而不同"的本体建构。
作者
闫巧生
机构地区
石家庄市道桥管理处
出处
《党史博采(下)》
2015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和
同
和而不同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8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2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王霞.
谈管子与宴子的和谐思想[J]
.潍坊学院学报,2009,9(3):40-41.
被引量:3
2
邵汉明,漆思.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13-19.
被引量:19
3
王琛.
陈独秀对儒家文化的“倒戈”及其滥觞——兼论儒家和而不同与君子理想的合理性[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31(4):11-16.
被引量:2
4
易小斌,孙丽娟.
道家美学中“和”范畴的审美生成[J]
.社会科学家,2010,25(6):14-17.
被引量:2
5
何晓明.
中国文化精神论纲[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03-108.
被引量:10
6
刘清平.
儒家“和而不同”观念刍议[J]
.人文杂志,2010(5):51-56.
被引量:4
7
张刚.
儒家“和而不同”价值观念的批判及转型构想[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40-44.
被引量:2
8
张文彪.
浅析“和”的哲学思想[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6):18-23.
被引量:3
9
王敬华.
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与和谐世界[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13-17.
被引量:7
10
向世陵,《和同观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浩学历史网.
二级参考文献
78
1
沈晓阳.
“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辨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4(5):23-26.
被引量:2
2
费孝通.
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
.民俗研究,2000(3):5-14.
被引量:136
3
叶小文.
扬佛教之长 聚民族精神——佛教二论[J]
.中国宗教,2003(10):6-8.
被引量:2
4
汤一介.
论“天人合一”[J]
.中国哲学史,2005(2):5-10.
被引量:132
5
杨念群,高全喜.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J]
.开放时代,2006(1):55-79.
被引量:5
6
叶小文.
刍议儒释道之“和”[J]
.宗教学研究,2006(1):101-105.
被引量:9
7
《荀子·王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8
刘清平.《从儒家悖论看正当对善的优先性》[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27):55-63.
9
[1]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子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2]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滕文公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
127
1
王圆明.
约尔格·伊门多夫的启示——中国当代绘画中精神性与社会议题的关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6):17-18.
2
王敬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探析——以儒家伦理为视域[J]
.大连大学学报,2022,43(6):110-115.
3
周仲谋.
《李小龙传奇》中的民族文化弘扬和民族身份认同[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76-79.
4
周学琴.
消解“人情文化”异化的根本路径——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分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3):8-10.
被引量:3
5
许娜.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及当代启示[J]
.法制与社会,2008(29).
6
潘斌.
王安石《礼记》学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2008(1):137-139.
7
戴劲.
论孔子中庸之道[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2):28-30.
被引量:2
8
钱国旗,李传军.
黄帝形象的历史塑造及其文化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2008(3):141-144.
被引量:3
9
王云路,陈敏.
论“老小”的“妻子”义——兼谈称谓语在突显原则下的意义变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5):186-192.
被引量:1
10
罗展鸿.
“和而不同”的现实基础及其“建构主义”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2008,28(8):90-93.
1
付贵丽.
晏子的“和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青海社会科学,2006(6):80-82.
被引量:2
2
朱汉民,张国骥.
两宋的《论语》诠释与儒学重建[J]
.中国哲学史,2008(4):87-94.
被引量:13
3
钱耕森.
史伯“和实生物”说本义浅释——兼答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王殿明会长问[J]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6):48-53.
被引量:1
4
邓伟志.
和谐不是“无差别境界”[J]
.政工研究文摘,2006(5):105-105.
5
钱耕森.
晏子的“和生”思想[J]
.衡水学院学报,2015,17(6):57-59.
被引量:1
6
季庆阳.
浅论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4):27-30.
被引量:1
7
张治敏.
“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及现代意义[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0(1):45-46.
8
瞿敬平.
“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127-129.
被引量:2
9
姚枋.
论“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对立统[J]
.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3):189-190.
10
王敬华.
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与和谐世界[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13-17.
被引量:7
党史博采(下)
201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