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班固的“赋颂”理论及其《两都赋》“颂汉”的赋史意义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汉儒言《诗》有"美、刺"之义,影响至赋即为"讽、颂"二端。西汉赋偏重于讽,东汉赋主于颂,而完成这一变化的标志性人物是班固。生逢东汉中兴之时的班固,既承儒家《诗》学传统,更受社会清明、帝王倡导、颂文兴盛等时代氛围影响,作赋与论赋皆以"颂汉"为旨归,所谓"述叙汉德"、"润色鸿业"、"光扬大汉",不仅实现了汉赋由讽而颂的转圜,也从此奠定了盛世而赋的"赋颂"传统,颇具"赋史"意义。
作者 何新文 王慧
机构地区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42,共7页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十三经注疏f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
  • 2程廷祚.清溪集[M].金陵丛书本.
  • 3陈桐生.礼化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83.
  • 4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1.
  • 5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 6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 7陈仁子.文选补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14.
  • 8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9康达维.汉代宫廷文学与文化之探微[M].苏瑞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85.
  • 10何焯著 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共引文献691

同被引文献34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