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河南省社会救助所产生的“贫困陷阱”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社会救助制度的功能不仅是为贫困者提供最基本水平的生活保障还应该通过激励就业使他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最终摆脱贫困的窘境。然而实际中大抵只能够提供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支出以及一部分有就业能力的低保对象“隐性就业”或者部分消极就业者干脆在家吃“低保”等现象的存在,由此产生了贫困陷阱,使人们对该制度的反贫困效应提出质疑。这种现象在最低工资标准较低、贫困人口较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通过对河南省贫困人口及受助情况的分析探究产生“贫困陷阱”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对这种偏离社会救助本意的行为进行反思的同时提出解决对策。
作者 张桂娟
机构地区 河南大学
出处 《经济视野》 2014年第12期42-42,共1页 Economic Vis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30年回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 2曹艳春.《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 3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 4周彬彬.《向贫困宣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 5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共引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