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研究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 :阐述肠化发生率、好发部位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揭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密切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7~2012年宜兴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67 895例内镜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及好发部位,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为31.18%(16 333/36 050)。胃角的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最高,为58.63%(5 789/9 874)。肠化的发生与年龄(P〈0.01),性别(P〈0.01,OR=1.42,95%CI=1.37~1.47),幽门螺杆菌(Hp)感染(P〈0.01,OR=1.97,95%CI=1.90~2.04),胆汁反流(P〈0.01,OR=0.73,95%CI=0.68~0.78)及胃癌家族史(P〈0.01,OR=2.58,95%CI=2.33~2.85)五个方面相关。结论 :通过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宜兴地区肠上皮化生的现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p感染、胃癌家族史。保护性因素为胆汁反流。肠上皮化生易发于胃角,这一结果也许可以指导内镜医师对可疑肠化的患者在上述部位多取活检,以增加检出率,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出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33,共3页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8

共引文献1148

同被引文献109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6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