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记得1999年第一次去美国亚特兰大参加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会,当时将“分子靶向治疗”这个还觉陌生的名词仅仅与细胞和动物联系在了一起,感觉“服一片药代替化疗能够治疗肿瘤”就像“天方夜谭”或“美丽的童话”般遥远。而现实是时隔三年的2002年,第一个肺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进入临床实践,此后更多分子靶向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疗效关系的精彩故事真正掀开了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序幕。基于新的理念、新的思维设计的药物及全新的临床试验思路,从2007年肺癌患者A L K靶点发现至2011年针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的抑制剂克唑替尼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许可上市,仅仅用4年的时间,便走完了EGF→EGFR→EGFR-TKI近乎40年的历程,转化性研究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出处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0,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Lung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