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德知识的教授造就了学生知识美德的表象,却遗失了个体真实生活的道德践行能力。外部道德规范的灌输既缺乏个体的体认,又缺乏与生活的联系,难以内化为个体的品德。遵循道德生成的心理机制,抓住道德困境的有利时机,进行认知反思、移情催化、行为模仿和意志磨炼是个体道德建构的重要途径。
出处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43,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基金
乐山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课题"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课程内容优化及方法改革实践"(编号JG13-YB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