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脸"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哲学核心。它是由展示"表征"的"白墙"与紧锁主体的"黑洞"构成的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引发的权利结构变化触发了非个性化的群体组织"脸"的形成。本文用"脸面性"思想解读《白鲸》的主人公埃哈伯,从他的"入脸"、"在脸"和"去脸"出发,探究主体如何经过"块茎"、"去疆域化"、"生成"和"无器官身体",最终线化"白墙",冲出"黑洞",完成复仇。虽成为"脸面性"的牺牲品,但在埃哈伯身上却闪烁着未来的曙光,即为个性获得解放敢于抛弃既得利益的牺牲精神。
出处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第1期65-69,共5页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精神分裂分析视域下藤泽周平作品研究"(编号14D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