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精神重建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现代化的生成目标、本质根据和理论表达,现代性以科技化推动下的工业化为动力驱动,以理性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本思维构筑的主体性为内在支柱,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自由文化等互相关联的基本架构为表现症候。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幅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题中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于"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
作者 王海滨
机构地区 中央党校马理部
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190,共5页 Marxism & Reality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CKS027]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 2[英]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 3[美]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372页.
  • 4[英]费瑟斯通 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9页.
  • 5Jurgen Habermas, " Modernity -An Incomplete Project ", in P. Rainbow and W. Sullivan, 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A Second loo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 142,.
  • 6[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 7[英]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 8[法]波德莱尔 郭宏安 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00页.
  • 9[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孑L》,顾爱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3页.
  • 10[以]艾森斯塔特.《反恩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1页.

二级参考文献17

  • 1[美]S.贝斯特、D.凯尔纳.《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4页.
  • 3Jurgen Habermas. Modernity An incomplete project. In P. Rainbow and W. Sullivan(eds. ). Interpretive Sociul Science : A Second Look. Berkeley: Universil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 142.
  • 4[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 5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J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59.
  • 6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63.
  • 7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75.
  • 8金耀基.《全球化、文化转向与多元现代性》.《社会学家茶座》第1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
  • 9S.N. Eisenstadt. Multiple modernities. Daedalus,2000, 129(1):P. 2.
  • 10S. N. Eisenstadt. Multiple modernities. Daedalus,2000, 129(1) :P. 2 - 3.

同被引文献26

  • 1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 2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9,116.
  •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5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
  • 6.《论语·季氏》[M].,.第172页.
  • 7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 8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54-63. 被引量:95
  • 9歌德.浮士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 1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34.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