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野外录音中的听觉攀附及其文化省察--以蟋蟀的歌为例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蟋蟀的鸣声作为农桑文明中入秋的风物,既被人们作为一种客观的声音用以描写秋时景致,又被寄寓人文情怀以抒发内心的离愁,并在传统文化中渐具悲吟的形象引发闻者的同情。然而,这种同情是一种音色聆听的结果,被诗人们形容为"悲咽"的蛩声不是来自蟋蟀的哀愁,而是因蟋蟀有体可察的独特发声器;其音色中的枯涩也不是长鸣之后所呈现的声嘶力竭的疲态,而是气温变化所导致刮奏角度的细微差异。蟋蟀的歌这种单一品格的声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化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听感之于物理音声的本然之间的人文化过程,"听觉攀附"就是指这种与声音事实的相悖的聆听经验。
作者 温和
机构地区 浙江音乐学院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1,共4页 National Arts
基金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所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声音中国--生态学视角下的音像民族志”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M].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第175页.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57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2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