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
2014年的中国诗坛看起来颇为平静,实际上暗流涌动。这股暗流是一种内在的创造活力,表明诗歌在经过较长时期的泡沫化泛滥之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回到其本身的纯粹状态。确实如此,在互联网时代,诗歌曾经在圈子里显得喧嚣,却并没有获得沉实的大面积丰收。尽管优秀之作不会被泛滥的泡沫卷走,但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状态使人们对诗歌难免产生一种疑惑:诗歌的标准在哪里?这正是诗歌回归平静后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大概最近四五年来,诗歌处于逐步升温的状态,诗歌读者较之以往有所增多,这也表明在一个时期的喧嚣过后,人们的心灵需要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当人们发现物质的空洞本质之后,诗歌所代表的精神“实有”是一种靠得住的生命本质,因此,人们对物质的追逐就会产生某种幻灭,而诗歌作为一种替代性的精神之物就会渗透进来,宛如一个颓败的房间有阳光照射,也会蒸腾起某种难以言喻的诗意。当然,实际的情形恐怕要复杂得多,诗歌在精神领域内的位置可能还在摇摆之中,但诗歌的持续升温却也表明一个迹象:诗歌到底在物欲之上,诗人们并不需要刻意挺住,需要挺住的倒是由欲望过剩所造成的普遍缺钙的脊梁。这正是诗歌的价值回归,而诗人的光荣桂冠可能使无知者自惭形秽。尽管对诗歌的乐观预期仍然需要时间来验证,但人们有理由乐观地预期诗歌新状态的到来。
出处
《创作与评论》
2015年第8期32-39,共8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