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北宋“四六”研究的三重思考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北宋"四六"创作谱派纷呈,名家竞秀,堪比六朝。但相对于"古文",骈体"四六"却久被冷落,既有研究成果也不够严谨科学。如果说将北宋"四六"艺术直接溯源至李唐骈辞的做法客观上忽视了晚唐五代、尤其是南唐文人探索创新的功绩,那么以"古文运动"为参照的叙事模式,则深刻影响到对北宋"四六"谱派的认定、代表作家的选择以及发展史程的考述,而研究者轻文本解读、重"四六话"成说的学术惯性,也制约着"四六"研究的深入。倘能准确把握北宋"四六"脱胎于晚唐五代、尤其是南唐俪文的传变轨迹,摈弃以"古文运动"为参照的思维逻辑,并对历代"四六话"及文学史家的既定成说详加辨析,相关研究必能超越前贤,别有创获。
作者 张兴武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94,共13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66

  • 1刘顺.初唐应制与七言近体[J].文艺理论研究,2022(3):174-184. 被引量:2
  • 2刘顺.汉语史的挑战:《文化制度与汉语史》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启示[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8,0(1):41-56. 被引量:1
  • 3陈寅恪.寒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4释文莹.《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 5《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页55.
  • 6史温:《钓矶立谈》,载傅璇琮等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5012页.
  • 7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35册,第824页.
  • 8吴任臣:《十国春秋》卷30《刘承勋传》,中华书局,1983年,第442页.
  • 9殷文圭:《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董诰编《全唐文》卷868,中华书局,1983年,第9093页.
  • 10《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广顺二年二月甲辰,中华书局,1956年,第9475页.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