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媒介融合视域下大众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以媒介融合时代的社会转型为视域,分析媒介融合的影响力,进而探讨大众文化的审美现代性危机,并提出大众文化审美现代性的当代重构。
作者
汪瑞霞
黄海波
机构地区
常州工学院
常州大学
出处
《美术大观》
2014年第12期94-95,共2页
Art Panorama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民艺术素养提升与苏南现代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3YSB013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地方院校艺术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价值及对策建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T-C/2013/062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大众文化
审美现代性
分类号
B83-02 [哲学宗教—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77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6
1
庞井君.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J]
.东岳论丛,2012,33(10):34-41.
被引量:11
2
[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一川.
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J]
.学术论坛,2004,27(2):121-125.
被引量:12
4
傅守祥.
大众文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J]
.哲学研究,2007(7):112-117.
被引量:16
5
傅守祥.
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
.哲学研究,2006(2):85-91.
被引量:43
6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二级参考文献
50
1
安燕.
“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99-102.
被引量:21
2
傅守祥.
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3):58-62.
被引量:38
3
肖鹰.
泛审美意识与伪审美精神─—审美时代的文化悖论[J]
.哲学研究,1995(7):44-51.
被引量:16
4
傅守祥.
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
.哲学研究,2006(2):85-91.
被引量:43
5
波德里亚 刘成富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7
詹姆逊 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8
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9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35-38页.
10
以利亚德,2001年:《不死与自由》,武锡申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共引文献
77
1
薛红亮.
文化产业的文化选项审视[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29-31.
2
荣建华.
大众媒介与中国审美文化创新[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7):24-27.
3
张邦卫.
文化传播与诗学重构——现代传媒冲击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9-15.
4
傅守祥.
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J]
.江淮论坛,2006(3):91-94.
5
兰浩.
当代大众文化批判与发展中国书法艺术[J]
.理论观察,2006(3):40-41.
被引量:1
6
傅守祥,应小敏.
大众文化的勃兴:泛审美中的“生产快乐”原则[J]
.探索,2006(4):131-135.
被引量:7
7
乔丽英.
媚俗艺术:对一个概念的考察——解读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105-108.
被引量:3
8
陈默.
拓展学术视阈 提升观照层次——近年来“媒介文化批评”研究简述[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79-80.
被引量:1
9
桂琳.
“大话”文化:“电子场景”下青年文化的“中区倾向”[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6):107-111.
被引量:2
10
傅守祥.
理论超越的再语境化与娱乐批判的后人文化——论后革命时代的大众文化批评与中国文化语境[J]
.学习与实践,2007(2):128-136.
同被引文献
3
1
刘翠霞.
视觉化传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J]
.唐都学刊,2005,21(3):108-111.
被引量:2
2
宋永琴.
电视剧视像叙事审美观照[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5):167-168.
被引量:2
3
宋永琴.
电视视像传播的生态建构[J]
.电影文学,2012(16):9-1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孙磊.
电视传播的审美研究[J]
.新闻战线,2015(5):173-17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阴俊.
电视对外传播的审美价值探讨[J]
.西部广播电视,2015,36(22):34-34.
1
姜苏芮.
论网络文学的影视化发展[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7):259-260.
2
曹娜.
媒介融合下写作的变异及原因[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3):165-167.
3
张慧宇.
媒介融合时代的莎士比亚传播——以电影《莎翁情史》为例[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17-20.
被引量:1
4
谢彩.
“重新阐释中国”语境下非虚构文学的可能性[J]
.雨花,2015,0(14):28-34 56.
5
耿春艳.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J]
.神州,2014(14):224-224.
6
史静怡.
“媒介融合与文艺评论发展趋向”研讨会在辽举办[J]
.中国文艺评论,2016(7).
7
田维钢,张仕成.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策略[J]
.东南传播,2017(1):1-3.
被引量:8
8
陈海.
媒介融合视野下的网络三国小说研究[J]
.唐都学刊,2016,32(1):95-99.
9
李文浩,姜太军.
产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契机与挑战——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14,34(5):96-101.
被引量:5
10
褚丽娟.
评约翰·巴思小说的媒介融合——以《曾经沧海》为例[J]
.理论界,2014(7):144-148.
美术大观
2014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