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丁玲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的作家培养实践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央文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建的第一个当代作家培养机构,这所机构的设立显然是对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直接继承,是在党和政府有计划的领导下培养文学人才,实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新社会-新文化"的构想的重要实践。丁玲是"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在任职期间,她注重对"工农作家"的培养。可是这种培养遭遇到了"专业化"教育和意识形态诉求之间冲突的困境,也成为了丁玲后来被批判的重要依据,并直接导致这所培养机构的调整和变更。
作者
毕红霞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141,共6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丁玲
中央文学研究所
作家培养
专门化
经典
工农作家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0
1
丁玲.《怎样阅读和怎样写作》,《丁玲全集》第7卷第38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邢小群.《邢野访谈》,《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第14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3
丁玲.《在文讲所第二期的辅导谈话》,《丁玲全集》第7卷第378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丁玲.《到群众中去落户》,《丁玲全集》第7卷第36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
邢小群.《徐光耀访谈》,《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第159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6
王景山.《我与鲁院-从中央文学研究所到文学讲习所到鲁迅文学院》,《文学的日子-我与鲁迅文学院》,第5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7
邢小群.《徐刚访谈》,《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第108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8
丁玲.《致徐光耀》,《丁玲全集》(第十二卷),第4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邢小群.《王景山访谈》,《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第174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10
鲁迅文学院课题组.《鲁迅文学院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重点作品扶持课题,第4页.
同被引文献
33
1
叶炜.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文学新人培养研究[J]
.当代作家评论,2021(1):113-122.
被引量:3
2
杨扬.
钱门求学记——说说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J]
.南方文坛,2007(4):56-58.
被引量:2
3
谢泳.
“文艺学”如何成为新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以1951年《文艺报》一场讨论为例[J]
.南方文坛,2003(4):11-17.
被引量:4
4
殷国明.
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关于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5):62-66.
被引量:4
5
钱谷融.
谈谈我对研究生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1998(3):20-21.
被引量:1
6
刘真福.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J]
.课程.教材.教法,2001,21(6):35-39.
被引量:13
7
季进,曾一果.
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思想述论[J]
.文学评论,2005(2):167-172.
被引量:9
8
谢泳.
从“文学史”到“文艺学”——1949年后文学教育重心的转移及影响[J]
.文艺研究,2007(9):40-48.
被引量:13
9
郭艳.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与50年代初的文学情境[J]
.新文学史料,2008(4):146-150.
被引量:4
10
汪寿明.
徐中玉教授谈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J]
.群言,1995,0(6):25-2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带兄.
蒙古族汉语小说家创作环境简述[J]
.北方文学(下),2016,0(8):192-192.
2
李宗刚.
共和国教育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
.临沂大学学报,2024,46(1):73-86.
1
王景山.
我所知道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和所长丁玲[J]
.新文学史料,2002(4):63-81.
被引量:8
2
邢小群.
《红旗谱》背后的稿费风波[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0,0(5):84-85.
3
金海洋.
丁玲和吴学铁[J]
.新文学史料,2005(3):50-52.
4
赵郁秀.
飞蛾扑火 丁玲不死[J]
.鸭绿江,2005,0(10):59-62.
5
袁洪权.
“文化翻身”与工农作家形态生成的“反思”——以被遗忘的作家曹桂梅为例[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30(1):80-90.
6
何卫东,任晖.
编辑的一面镜子[J]
.新闻出版交流,2002(6):44-44.
7
周文.
简论“十七年”文学体制对工农作家的培养——以陈登科为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1):123-137.
被引量:6
8
徐刚,邢小群.
丁玲和中央文学研究所[J]
.山西文学,2000(8):4-22.
被引量:1
9
毕红霞.
从“形式的意识形态”走向“象征的形式”——文化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当代作家培养机构的传承演变[J]
.南方文坛,2016(4):49-52.
被引量:1
10
程天舒.
从文学研究所到文学讲习所:论当代作家培养机制的演变[J]
.扬子江(评论),2012(3):57-61.
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