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理论存在的弊端,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间基于互动与平等的进步和交流得到有效实现。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交往,构建"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摆脱"工具化"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基于理解意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共享。
作者
胡昌林
机构地区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出处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5年第5期132-133,共2页
New Western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理论
应用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黄明娣,李平.
试论“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1):3-6.
被引量:10
2
邓福庆.
主体间性理论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
.学术交流,2011(4):37-40.
被引量:5
3
郭莉,黄柯.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7):241-245.
被引量:27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田九霞.
试论主体间性诠释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1-14.
被引量:14
2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1
3
郝文武.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被引量:138
4
张耀灿,刘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8-10.
被引量:147
5
萧红梅.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2):59-60.
被引量:12
6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胡文稀.Web2.0时代网络传播的方式研究——以豆瓣网为例0时代网络传播的方式研究——以豆瓣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
闰贺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受众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共引文献
39
1
杨琴.
基于网络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
.成功,2013(18):299-299.
2
曾杰杰,肖文美.
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互动式教学设计[J]
.中国电子商务,2010(9):211-212.
3
周凌云.
增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探讨[J]
.企业导报,2011(13):233-234.
被引量:3
4
侯菲菲,陈树文.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黑河学刊,2012(5):96-97.
被引量:1
5
王继军,曹巾章.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反思[J]
.学术探索,2012(8):109-111.
被引量:4
6
李清.
从主体间性理论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7):13-15.
7
赵作伟.
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2(11):55-57.
8
潘晴雯.
论教育话语维度的重设[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12):249-252.
被引量:4
9
王恒亮.
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5):38-40.
被引量:2
10
翟亚军,王恒亮.
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12):3-4.
1
长平.
教学应试化教材改不改都一样[J]
.云南教育,2007(B08):37-37.
2
何少华,王晓玲,廖信伟,谢云天.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J]
.人间,2015,0(20):108-109.
3
孙人杰,姜昌堃,阚颖.
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在关系[J]
.唐山文学,2016,0(1):104-105.
4
何少华,王晓玲,廖信伟,谢云天.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J]
.魅力中国,2010(24):13-13.
5
周婷婷.
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在关系[J]
.新校园(上旬刊),2014,0(11):24-24.
被引量:1
6
晁惠敏,杨国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的实现途径[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119-120.
被引量:2
7
黄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发展趋势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3):14-14.
8
张岩.
在比较中理解“意识、认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J]
.考试(高考文科版),2006(1):44-45.
9
康灵红.
正确理解意识的反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5S):145-145.
10
赵相国.
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简论[J]
.丽水学院学报,1982,7(1):62-70.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