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叙事认同修辞功能视角解读《A&P》中萨米的叙事认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叙事身份认同是人类通过叙事中介作用获得的一种身份认同。基于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提出的叙事认同修辞,依次从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模糊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方式深刻分析小说《A&P》的叙述者萨米采用的叙事策略,并揭示萨米在成长道路上遭遇的曲折身份认同过程。
作者
尹青
何微微
陶丹
机构地区
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3-24,共2页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关键词
《A&P》
认同修辞功能
同情认同
对立认同
模糊认同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Paul Ricoeur. Narrative Identity [C].London:Routledge,1991:188-189.
2
郝燕.
厄普代克《A&P》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J]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2):93-95.
被引量:3
3
毛延生.
“身份焦虑”的话语异化表征——以《A&P》的库助文体学分析为例[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200-206.
被引量:7
4
Burke Kenneth. A Rhetoric of Motiv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5
袁影,蒋严.
论叙事的“认同”修辞功能——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参选演说分析[J]
.当代修辞学,2013(2):76-82.
被引量:14
6
尹青.
《A&P》中禁忌语的表现形式及语用功能[J]
.普洱学院学报,2014,30(2):111-114.
被引量:1
7
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沃伦编著,主万、冯亦代等译.小说鉴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261-273.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He Ziran,Yu Guodongp.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 Review Article[J]
.现代外语,1999,22(4):428-428.
被引量:564
2
何旭良.
语音的“象似性”及其在语篇中的作用[J]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5):99-101.
被引量:4
3
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关于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
杰拉德·普林斯;乔国强;李孝弟.叙述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
鞠玉梅.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
Aristotle,W.Rhys Roberts. Rhetoric[M].New York:Random House,1954.
7
Burke,Kenneth. A Rhetoric of Motiv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8
Burke,Kenneth.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Essays on Life,Literature,and Method[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9
Burke,Kenneth. Dramatism and Development[M].Barre,MA.:Clark University Press,1972.
10
Cheney,George. The Rhetoric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83,(May):143-158.
共引文献
21
1
吕万.
论香港基本法共识的宪法社会学建构:意义、决策与机制[J]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23(2):72-94.
2
毛延生.
“身份焦虑”的话语异化表征——以《A&P》的库助文体学分析为例[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200-206.
被引量:7
3
易连英.
解析《人,差点儿》中的黑人少年对身份的追求[J]
.文学界(理论版),2012(7):126-127.
被引量:1
4
魏爽,毛延生.
“身份危机”的话语象似性表征——以《阿拉比》的认知文体学分析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114-120.
被引量:1
5
毛延生,丁琬璐.
伍尔夫小说中“意识”的指示表征——以《墙上的斑点》为例[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96-99.
6
毛延生,王军.
“身份迷失”的话语象似性表征——以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隐形人》为例[J]
.外国语文,2014,30(1):30-35.
被引量:3
7
吴琼.
意识流的象似性表征——《墙上的斑点》的文体特征阐释[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1):96-100.
被引量:1
8
陶全胜.
旅游网站英文文本质量调查:问题与对策--以安徽省英文旅游网站为例[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73-77.
9
蔡艳玲,李晓杰.
新修辞学同一理论在外交演讲中的应用——以习近平巴基斯坦演讲为例[J]
.外语与翻译,2016,23(3):53-56.
被引量:8
10
邢春燕,高丽萍.
伯克“同一理论”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小品修辞分析[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74-76.
1
于敏.
从伯克的认同说看耽美小说的流行[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163-163.
2
李亚明.
青年一代的反叛与迷惘——简析约翰·厄普代克的《A&P》[J]
.北方文学(下),2014,0(9):43-44.
3
孙长玥.
自我消解的守护者——论《A&P》中对骑士文学的戏仿[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57-60.
4
尹青.
论《A&P》中萨米语言的口语化特征[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4(7):74-76.
5
张军丽,赵雪.
当浪漫遭遇现实时虽败犹荣——简析《A&P》中萨米反叛性格的成因[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3):89-91.
6
郝燕.
厄普代克《A&P》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J]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2):93-95.
被引量:3
7
朱艳妮.
论《A&P》中的陌生化手法[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5):85-88.
被引量:1
8
萨米赫·伽塞姆.
萨米赫·伽塞姆的诗[J]
.朔方,2015,0(4):131-132.
9
乔恩·克特内·格林姆伍德,腾月.
临界点[J]
.世界科幻博览,2005,0(7):50-53.
10
韦恩·赖斯,涵西.
萨米的收获[J]
.中文自修,2008(2):14-1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