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通货紧缩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张茉楠在2015年1月19日《中国经营报》撰文指出,在全球总体流动性比较充裕,多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全球通缩风险却持续增强。首先,从价格传导链条看,大宗商品繁荣周期趋于结束引发一系列价格危机。其次,资产负债表衰退导致债务型通缩。即经济体在“过度负债”条件下,遇到外部冲击后,债务与紧缩相互作用,产生导致经济循环下滑的机制。再次,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供需缺口。金融危机肆虐三年间(2008年至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需求的主要支撑者之一。然而随着近几年中国启动去杠杆化和去产能进程,增量需求大大放缓,产出缺口开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场资源成为各国的竞争焦点直接导致了全球价格总水平的下降。最后,美元升值的“输入型”价格压力。美元价值效应一方面将通过“进口—购进价格—PPI—CPI”的渠道影响价格总水平,从而可能会加剧未来一段时间的通缩压力。另一方面将加剧新兴经济体外债压力。最后,从长期因素来看,2008年至2014年的这个时间周期叠加了美系国家(美、英、澳、加)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劳动人口周期拐点。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储蓄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这是导致供给失衡以及产能过剩,并进一步引发价格总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当前的全球性通缩并非仅仅是周期性因素,而更多的可能是全球经济深层次结构变化所致,全球性通货紧缩可能会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新常态”和主要特征。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0-50,共1页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