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贺岁片《桃花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女性导演马俪文的电影《桃花运》在选材、叙述方式,镜头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女性主义色彩。女性成为叙事的主体、欲望表达的主体;女性不再是权威视点中的女性被述,女性自陈、女性"声音"的视觉化呈现成为电影中女性意识表达的重要部分;女性不再是传统电影中等待救助、被拯救的一方,有着自觉、自省、自救的女性意识,甚至成为男性形象的拯救者。正如戴锦华女士谈到的,时至今日,女性表达已不仅仅是对男权的批判,创造性地传达我们生命中独特的体验,令人们看到不同的风景。
作者 刘健 祝洁
机构地区 广西艺术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03,共3页 Movie Literature
基金 2014年度广西艺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ZD2014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胡克,张卫,胡智峰.《当代电影理论文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 2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转引自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页.
  • 3[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周传基,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 4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 5胡克,张卫,胡智峰.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 6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A].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 7[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M].周传基,译.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 8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9杨璟,胡婷.《桃花运》——中国商业类型电影中的一次性别颠覆[J].电影文学,2009(2):37-38. 被引量:1
  • 10张锴.“剩女”还是“圣女”——《桃花运》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电影文学,2009(21):70-71.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4

共引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