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心即理”的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王阳明的"心即理"超出了"良知即天理"的道德认识论范围,走向了人的认识如何可能的普遍认识论命题。其一,每种"理"都有"寂"与"显"两种存在方式,作为认识对象的"理"不是客观存在于认识者之外的"寂"状态的理,而是存在于认识者心中的"显"状态的理;其二,"理"只有从"寂"状态转化为"显"状态才能为人所认识,这种转化工作不是由"理"去完成,而是由"心"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讲,无心则无理;其三,"心"有内外两种存在形态,于内表现为意识,于外表现为践行,相应的,"显"状态的"理"不仅是由意识所构建,更是由行动所构建,从而使"理"不仅活在人的意识里,而且活在人的行动而构成的事里;其四,人有构建"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代表着随心所欲,而是意味着让"理"从遮蔽状态走向无蔽状态,从而显现自身为自身。
作者 杨道宇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1,共6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基金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基地专项课题"课文理解的客观性立场"(JG14ZXYO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海德格尔与王阳明之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1997,29(1):10-14. 被引量:12
  • 2[美]道恩·威尔顿:《另类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视野》,靳希平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7页.
  • 3[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张祥龙、林丹、朱刚译,中华书局,2014年,第6l、60-61页.
  • 4张学智.贺麟的“新心学”[J].中国社会科学,1992(5):165-178. 被引量:6
  • 5[美]维克多·维拉德一梅欧:《胡塞尔》,杨富斌译,中华书局,2002年,第84页.
  • 6[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81页.
  • 7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00页.
  • 8荒木见悟,李凤全.心学与理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5):75-81.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31

同被引文献31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