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困惑,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
作者
刘昭明
李瑞贵
韦巧燕
机构地区
广西工学院
出处
《成才之路》
2015年第14期8-9,共2页
Way of Success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内涵
途径
分类号
C961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G40-01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79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5
1
浩歌.
再谈改到深处是教学[J]
.中国高等教育,2009(5):1-1.
被引量:28
2
眭依凡.
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被引量:43
3
韦巧燕.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59-160.
被引量:35
4
刘献君,吴洪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被引量:167
5
程光旭.
突破人才培养方式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8):31-32.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8
1
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六)——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J]
.辽宁教育研究,2004(10):1-16.
被引量:46
2
王伟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师资管理改革相配合[J]
.中国高等教育,2004(22):25-27.
被引量:11
3
杨文斌,彭先进,杨燕,陈舒怀.
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2-24.
被引量:16
4
叶忠海.
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用人方略[J]
.中国人才,2007(5):31-32.
被引量:19
5
谢仁业.上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鼓励高校面向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N].科学时报,2008—3-25.
7
杭州14所高校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N].光明日报,2007—8—24.
8
黄梅芳.
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7,23(7):151-153.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
279
1
梁永国,谢战军,李少云,乌鹤,韩志勇,宋现允,刘喜梅.
基于“专创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3):189-194.
被引量:1
2
齐方奕.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20(2):25-29.
被引量:1
3
申俊龙,史文川.
大学责任与大学生成才[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1-2.
4
李星.
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云南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为例[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2):44-47.
5
周顺先.
泛珠三角地区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探讨[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52-55.
被引量:3
6
覃朝晖,何伟军,谭江涛.
地方综合性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S2):143-144.
7
陈兴文,杜元虎,白日霞,李敏.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6):18-20.
被引量:1
8
高峰.
论高师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优化[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6):31-32.
9
高峰,谢林增.
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考[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3):60-61.
10
刘晓欢.
培养制度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17-2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2
1
付兴锋,张常年,肖秀玲,范金华.
以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契机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27-128.
被引量:40
2
陈联盟.
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2007,16(5):56-59.
被引量:2
3
罗晨晖,彭国建,陈刚,刘泽华.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6-19.
被引量:7
4
蒋西明,陈世平,李慈,徐云.
加强学科竞赛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22-25.
被引量:34
5
姜兆华,姚忠平,王志江,刘志刚,李文旭,吴晓宏.
依托课程建设 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13(1):82-84.
被引量:38
6
史维秀,闫全英,鲁浩.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159-160.
被引量:2
7
李星云.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5):1-5.
被引量:30
8
靳笑航.
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31):158-158.
被引量:1
9
段世飞.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展望[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4):32-33.
被引量:5
10
孔祥强,李瑛,衣秋杰.
面向多元化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8,27(2):14-1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
1
史维秀,孙方田,王瑞祥,许淑惠,闫全英.
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2):50-5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公绪金,杨晓庄,孙颖.
“五维全面发展”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内涵与架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9):1-6.
被引量:2
2
叶道星,宋文武,熊斌.
“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3(27):101-104.
3
李晓俊,陈波.
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近五年实践教学改革——基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改革[J]
.中国轻工教育,2024,27(2):61-70.
1
刘昭明,李瑞贵,韦巧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6):16-18.
被引量:18
2
梅青,朱虹.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J]
.成人高等教育,2008(1):40-42.
3
马子领,张瑞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03-105.
被引量:1
4
安静.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30-131.
被引量:9
5
龙敦祥.
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我见[J]
.零陵学院学报,2002,23(3X):105-106.
6
冯达成.
浅论大学生创新性教育的特征[J]
.法制与经济,2007(03X):102-103.
7
李虎.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3):75-77.
8
宋剑祥.
高校图书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2009,14(2):72-75.
被引量:3
9
陈冀平.
高师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结构改革[J]
.教师教育研究,1999,14(5):48-53.
被引量:23
10
姬建锋.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之我见[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103-104.
成才之路
2015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