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益阳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23-24,共2页
Journal of Yiyang Teachers College
同被引文献40
-
1王永洪.朦胧的群像——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人物形象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02-107. 被引量:8
-
2方卫平.论童话及其当代价值[J].文艺评论,1998(3):46-50. 被引量:19
-
3方卫平.憧憬博大——对一种儿童文学现象的描述和思考[J].文艺评论,1991(3):44-49. 被引量:2
-
4王泉根.“成人化”与少年文学审美创造[J].当代文坛,1990(3):28-29. 被引量:3
-
5杨佃青.“张天翼模式”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0(6):89-94. 被引量:5
-
6班马,孙建江,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发展战略”三人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6(4):38-41. 被引量:6
-
7方卫平.儿童文学文本结构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4(2):32-37. 被引量:2
-
8王泉根.《哈利·波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J].当代文坛,2004(5):87-89. 被引量:2
-
9谭旭东.当代儿童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与基本主题[J].当代文坛,2002(4):77-79. 被引量:2
-
10谭旭东.当代儿童小说发展述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18-2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8
-
1曾庆江,张永健.新时期儿童诗简论[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43-46. 被引量:1
-
2黄先智,卢倩.从哈利·波特和马小跳看我国儿童文学发展[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94-97.
-
3徐佳.独自叩门——《腰门》主人公沙吉的成长中的主体意识探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6):119-119.
-
4赵辉,赵秦.《哈利·波特》成长主题的社会意义[J].芒种(下半月),2013(3):86-87.
-
5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中“中国想象”的范式变革[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5):89-94.
-
6李利芳.价值学视阈中的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3):38-45. 被引量:1
-
7王艳文.被校正的儿童——“十七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9(4):101-103.
-
8陈义霞.阶级斗争影射下的儿童文学[J].青春岁月,2013,0(15):37-37.
-
1王泉.高扬儿童文学的民族性和儿童主体意识-《哈利·波特》的启示[J].益阳师专学报,2002,23(4):27-28.
-
2玛丽·安·伯德.难忘的八个字[J].小学生时代,2009(9):34-36.
-
3谭旭东.当代儿童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与基本主题[J].当代文坛,2002(4):77-79. 被引量:2
-
4桃乐丝.薛涛《小城池》研讨会在浙师大举行[J].儿童文学选刊,2013(1):14-14.
-
5李涛.文学性·兼文本性·文学文化——文学性问题研究之困境与出路[J].文学评论,2014(2):124-133. 被引量:2
-
6王亚玲.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55-59.
-
7王帅乃.美在远方,而我已在路上——评方卫平的《享受图画书》[J].儿童文学选刊,2013(1):62-64.
-
8刘彩珍,张静.开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钥匙——论方卫平对儿童文学书评的学术贡献[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1):10-11.
-
9韩宇瑄.“中间代”作家创作特点及其创作生长性评析[J].青年文学家,2014,0(4Z):12-12.
-
10书屋[J].儿童文学选刊,2009(1):6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