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帔帛是隋唐时期颇为流行和常用的一种衣饰,从着装方式和形态而言,其属于披挂、包缠型服饰,该衣饰形态是古代两河流域世俗人物服装的衣着常态,但从现存雕塑、绘画等图像资料追根溯源,帔帛较早且经常出现在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等典型的印度本土风格的佛像或供养人衣饰中。佛教艺术特别是佛像服饰伴随着佛教的东传进行传播,西域特别是龟兹、敦煌地区寺庙、石窟中,帔帛大量出现在菩萨、伎乐、飞天等佛像人物服饰之中,披挂形式和样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发展。北魏时期,北凉民众的大量迁徙以及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像的汉化和世俗化发展,佛像中的一些服饰也呈现除了世俗化传播的趋势。帔帛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是宗教服饰呈现世俗化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3,共9页
National Art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民间信仰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14CG131)
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多元融合的中国古代妇女服饰"(2012T40488)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设计学建设项目(苏政办发〔2014〕37号)
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