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误区及缘由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误区表现在:失去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通过混淆"人民意识"与"帝王意识"的区别的方式,对专制权威歌功颂德,流露出强烈的"忠君意识";政治意识压倒审美意识,将女性形象当作剧作家政治意图的传声筒,将女性悲剧置换成了颂歌式喜剧,最终将自己和文学作品充作了为时代政治服务的工具。这不只是郭沫若一个人的失误,也是当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劫数:当一个全新世界扑面而来,是退回到儒家的"忠君"传统,还是坚守人格需要。
作者 邓芳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3,共5页 Sichuan Drama
基金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郭沫若戏剧的女性主义批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GY12C0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辜鸿铭.中国入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8.
  • 2[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3[美]埃里希怫洛姆、[日]铃木大拙著、孟祥森译.禅与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2):141-142.
  • 4[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共引文献5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