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反讽叙述与《舌尖上的中国》之缺憾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凭借自身的审美气息和对传统农耕文化淳朴乡情、温暖亲情的怀念,特别是乡土美食的优美影像呈现,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追捧。但是,当从屏幕回归现实,借助符号修辞的反讽理论,分析纪录片中的美食符号,却能发现纪录片因回避社会深层问题而导致的文本内符号与文本外现实断裂的意义"非真",从而形成传播意向与文本诠释之间的对立。同时,在媒介化时代,无限衍生的互文本世界也对文本进行着逆向解读。此外,美食影像的"奇观化"优势能指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其作为特殊文化符号的意义。
作者 刘丽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35,共4页 Sichuan Dra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法]A.J.格雷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吴泓缈、冯学俊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116页.
  • 2于浩.“舌尖上”十分美味,不如半分安全[J].中国人大,2012(14):33-34. 被引量:1
  • 3[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659-660、221、513页.
  • 4[加]琳达·哈琴.《反讽之锋芒:反讽的理论与政见》,徐晓雯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 5周斌.论电影社会心理学批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5):68-73. 被引量:4
  • 6[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文化研究读本》,罗刚、刘向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1-365页.
  • 7[苏]巴赫金.《1970-1971年笔记》,《巴赫金全集》(第四卷)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 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 9[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第114-115页.
  • 10严敏.《当代电影表现手法的新趋势》,《文汇报》2006年6月13日.

二级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