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群德”的思想分途:宪政秩序与国民公德——以五四前后章士钊及李大钊的论述为中心 被引量:2

The Divergence of Civic Virtue: A Study on the Public Ethic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思想史"转型时代"的高潮。然而,因道德权威性的丧失而带来的道德分歧,也导致了对共和理念的侵蚀。民国初年政治乱局的缘由,就在于政治制度背后共和精神的缺位。共同体如何形成基于"伦理公共善"之上的集体认同,因此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章士钊、李大钊等致力于民初宪政实践的知识分子,虽然将宪政秩序视为塑造共同体公共认同的重心,但在他们看来,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是一个内含公共伦理的"道德共同体"。这种公共伦理或是来源于对国家公共利益的尊重,或是来自个人良知的汇合。如果说,新教改革以来的西方社会,试图通过分离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以应对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挑战。那么,五四知识分子则更注重个人德性与伦理规范的互动。在对中国思想史脉络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五四知识分子的公共伦理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性。 May Fourth intellectuals forged a particular kind of morality centered on util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However,due to the collapse of traditional moral,divergences in this new morality also eroded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 could the Republic create a new collective identity as its ethical foundation? 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examin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orality and ethics,individual and nation,and 'good'and 'right'in ways distinct from the history of secularization in the West,shaping a unique form of intellectual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 段炼
出处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2-113,220,共12页 Historical Review
基金 201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俗转型与寻求超越:李大钊思想研究"(批准号:14YBB057)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4

  • 1杨贞德:《自由与自治--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二十一世纪》第84期,2004年8月.
  • 2李大钊:《论民权之旁落》,《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598页.
  • 3李大钊:《政论家与政治家(一)》,《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10页.
  • 4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431页.
  • 5李大钊.《宪法与思想自由》[A].高瑞泉编选.《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C].,.第63页.
  • 6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任建树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
  • 7章士钊:《自觉》,《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180、]81页。
  • 8李大钊.《政治对抗力之养成》,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106页.
  • 9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文集》(一),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 10张次溪:《李大钊先生传》,转引自白吉庵:《章士钊传》,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二级参考文献4

共引文献62

同被引文献18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