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国时期旅外同乡组织与家乡社会的双向互动——以温州旅沪同乡会为例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同乡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同籍人士在旅居地设立的乡缘性民间自治社团。会员构成的多元化,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与分权制衡,以及运行机制的规范性和民主性,强化了同乡会作为民间社团的自治特征,使它得以排斥外部力量的控驭,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发挥护侨和助乡的社会功能。温州旅沪同乡会在其存续的34年间,除致力于护侨活动之外,还通过信息互通、内部组织网络的拓展、与家乡民间社团的协作互助等方式,维系与家乡社会之间持续不断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张基于乡谊且颇具权势内涵的家乡网络。依托这张网络,同乡会得以在维护商民利益、慈善赈济和地方政治等方面,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家乡公共事务,在发挥助乡功能的同时,强化了旅居地和家乡社会之间的联结和双向互动。
作者 尤育号
出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7-83,共7页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3NDJC103YB) 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项目编号:14JD11)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6

  • 1顾德曼著,宋钻友译:《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区域网络与认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 2虞和平.清末以后城市同乡组织形态的现代化——以宁波旅沪同乡组织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3):71-84. 被引量:9
  • 3唐力行.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J].历史研究,2011(3):48-65. 被引量:21
  • 4《温州同乡会开会》,《申报》,1917年11月1日,第11版.
  • 5《理监事联席会议》,诸葛立淮、卢礼阳编:《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温州:政协温州市委员会,2007年,第128-130页.
  • 6诸葛立淮、卢礼阳编:《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第151-152,200-203,221-223页.
  • 7《为报送工作报告表呈上海社会局文》,诸葛立淮、卢礼阳编:《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第224页.
  • 8《温州旅沪同乡会办事细则》,诸葛立淮、卢礼阳编:《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第21页.
  • 9《温州旅沪同乡会章程》,诸葛立淮、卢礼阳编:《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第10页.
  • 10《第三次理监联席会议》,《第五次理监会议》,诸葛立淮、卢礼阳编:《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第87、115页.

二级参考文献94

  • 1白思奇.北京会馆与戊戌维新——从城市历史的角度看戊戌维新[J].北京社会科学,1999(1):109-113. 被引量:5
  • 2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
  • 3[9]北京会馆档案资料[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 4[14]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 5[16]施坚雅.中国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 6毛泽东.《北京政变与商人》[J].上海向导周报,1923,(31):234-234.
  • 7《徽宁同乡会开会记》,《申报》1923年6月25日,第14版,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
  • 8《全皖公会成立当选委员揭晓》,《申报》1926年12月16日,第14版.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
  • 9《祁门同乡力争茶税续闻》,《申报》1922年6月19日,第14版.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
  • 10《婺源旅沪同乡会·呈为重组婺源旅沪同乡会祈》,1946年6月15日,上海社会局档案,Q6-5-1037,上海市档案馆藏.

共引文献3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