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动脉瓣狭窄( aortic stenosis,AS),在老年人群中有着很高的发病率,病因多为退行性主动脉瓣硬化。近年来,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越来越高。其最常见的类型是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cal-cific aorticstenosis, CAS)。西方发达国家中,C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位居第三,仅次于高血压及冠心病。据报道,75~85岁发病率为4%,>85岁发病率为6%[1,2],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并占据瓣膜置换的首位病因。 AS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主动脉瓣移植术,但外科手术往往创伤大、风险高,大量患者因年龄、体质、心脏功能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因素而放弃外科手术治疗。因此,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各国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 transcatheteraorticvalva implantation, TAVI )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transcatheteraorticvalva replace-ment ,TAVR)的问世无疑为高风险的AS患者带来了希望。从Davis于1965年首次提出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的设想,至2002年由法国的Cribier 等成功完成第1例AS患者的TAVR术[3],该技术不断更新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至今已在40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展,该治疗已惠及13万例患者[4]。在我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教授等已于2010年10月3日完成了国内第1例TAVR [5]。2011年PARTNER-B注册研究表明,AS患者中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者, TAVR与传统治疗相比显著降低了病死率,且明显改善了患者症状[6,7]。2014年9月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 TCT )会议上, PART-NERⅠ研究结果报道TAVR组5年随访的病死率相对常规药物治疗组更低,且TAVR较常规药物治疗更为获益[8],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升了TAVR在AS患者治疗中的地位。
出处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516-520,共5页
Medic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