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国时期的唯物史观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历史的观念不尽合理,但观念总是在历史地发展。民国时期的唯物史观史学是不断发展的。既然有发展,就必然会存在很多缺陷。如在其发展初期就常会出现观念和公式的套用和强加,史料引用也不够严谨。到社会史论战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转换。以至于一些标榜唯物史观研究的史学作品,在传世性和严谨性上,反而不如那些仅仅视唯物史观为学术观点之一种的史学作品。这与作为唯物史观史学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者矢志追求其作品的现实革命价值有关。一定时期内,史学研究者会面临学术价值追求或社会价值追求的两难选择。民国时代唯物史观史学研究者在其中选择了后者,挖掘了史学作品的社会动员意义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学术性的缺损。
作者 谢辉元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
出处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0,共6页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14

  • 1李其驹,王炯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最初传播[J].东岳论丛,1983,4(5):64-69. 被引量:1
  • 2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6页.
  • 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6,395页.
  •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2页.
  • 5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44页.
  • 6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
  • 7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年春夏,《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 8江泽民.《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01年4月2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 9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86页.
  •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共引文献8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