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黑大豆乌青1号间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黑大豆新品种乌青1号黑皮青仁、品质优、营养保健价值佳,大面积种植产量高、效益好,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轮作换茬,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
马长青
谢成林
冯明
姚义
张春华
钟越
喻义珠
汤群
机构地区
高邮市蔬菜栽培技术指导站
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处
《大豆科技》
2015年第3期50-54,共5页
Soybean Science & Technology
关键词
黑大豆
乌青1号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4
1
陆恒.
黑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势及利用对策[J]
.中国商办工业,2003,15(2):40-42.
被引量:53
2
刘东海,张连山.
丹波黑大豆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
.河南农业科学,2001,30(10):17-18.
被引量:3
3
杨守明.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1):16-17.
被引量:9
4
杨华才,杨清松,罗天刚.
大豆与水稻轮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06(5):50-51.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佟屏亚.
试论耕作栽培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J]
.耕作与栽培,1993,13(4):1-7.
被引量:19
2
季良.
有关间混作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生态农业研究,1994,2(2):58-61.
被引量:2
3
章建新,倪丽,翟云龙.
施氮对高产春大豆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05,24(1):38-42.
被引量:21
4
逢焕成,陈阜,张明亮.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光效应特征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5,15(4):4-7.
被引量:25
5
陆恒.
大豆蛋白质的价值优势及其现代制品开发利用研究[J]
.食品与机械,1997,13(1):7-9.
被引量:14
6
夏荣基,陆景陵.土壤的主要肥力性质.土壤和肥料基础知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7~58
7
云南省农学会办公室编.种植大豆在改土培肥中的作用及对产品的影响初探.云南省农学会优秀论文集.1997:71~77
8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土壤肥料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65~123
9
李增嘉.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高产复合群体结构特征与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6.
10
龙盛京,钱莹.
几种黑色与淡色食物抗活性氧效能的比较研究[J]
.营养学报,1997,19(4):470-473.
被引量:32
共引文献
64
1
燕平梅,畅晓晖,薛文通,张慧,王玉国.
小黑豆组织培养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05,24(1):12-16.
被引量:6
2
邵彪,汪少芸.
黑豆中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
.福建轻纺,2006(11):100-102.
被引量:12
3
张瑞芬,池建伟,丘银清,魏振承,张雁,唐小俊.
黑大豆的营养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11):13-16.
被引量:25
4
王萌,阮美娟.
黑豆提取物抗氧化性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07,32(3):123-125.
被引量:16
5
王寅,张坤,赵晋.
黑豆的营养价值及在食品中的开发应用[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18(6):132-135.
被引量:57
6
丛建民.
黑豆的营养成分分析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4):262-264.
被引量:96
7
洪迪清,王世清.
黑豆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2008,17(10):80-80.
被引量:25
8
杨勇,任健,旷宇.
黑豆面包的研制及其质构特性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下),2008(7):131-133.
被引量:10
9
陈颖,徐巍.
黑豆主要营养成分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4928-14929.
被引量:35
10
杨勇,任健.
黑豆面包的质构特性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7):95-98.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3
1
杨丹月,韦家建,刘永贤,欧善生,冯红柳.
广西石山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
.南方农业,2009,3(3):4-7.
被引量:6
2
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陈雨海.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0,30(3):691-697.
被引量:50
3
杜登科,邓正春,吴仁明,刘晓霞.
富硒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4):59-60.
被引量:7
4
翟广谦,陈永欣,李彦良.
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J]
.玉米科学,2000,8(3):90-92.
被引量:29
5
周精华,田祖庆,邓正春.
湘北双季甜糯玉米富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研究,2015,29(7):748-749.
被引量:9
6
马长青,冯明,张春华,钟越,谢成林,姚义.
加强豆稻轮作,促进产业进步[J]
.大豆科技,2016(3):34-37.
被引量:3
7
王贝贝,廖敦平,范元芳,王仲林,张佳伟,雍太文,王小春,刘卫国,杨文钰,杨峰.
玉米大豆套作窄行距对作物竞争效应及物质分配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5):734-742.
被引量:20
8
于晓波,梁建秋,何泽民,吴海英,张明荣.
株行距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21,40(4):482-489.
被引量:11
9
赵艳.
株行距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新农业,2022(2):17-17.
被引量:2
10
朱喜霞,郑玉珍,王海红,黄保,平西栓,刘天学,赵霞,李毓珍.
机械化条件下“豆玉”不同行距配置和减肥对作物产量及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9):16-2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张晓声.
高寒山地“紫糯玉米—黑饭豆”富硒高效栽培技术[J]
.广西农学报,2016,31(2):30-31.
被引量:1
2
张鑫鑫,张春华,倪玉清,马长青,钟越.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技,2024(1):28-3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孙迷平,张莉,肖兴中,李家富,张春荣,岳竞之.
富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0):33-33.
被引量:3
2
吕磊,杨继红.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株行距优化[J]
.大豆科技,2024(3):28-32.
1
林文新,陈映霞.
秋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7(5):74-74.
被引量:1
2
王茅雁,齐秀丽,张凤英.
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4):139-144.
被引量:24
3
韩凤英,王瑞莲,曹巨峰.
甜玉米、糯玉米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6(4):121-121.
被引量:14
4
季志强,盖颜欣,杨青林,王艳芝.
承德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
.种子科技,2010,28(5):34-35.
被引量:2
5
彭雪峰.
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2005(7):9-9.
被引量:4
6
谢成林,姚义,马长青,冯明.
Breeding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Wuqing No.1, a New Cultivar of Black Soybean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11):2519-2521.
7
马长青,谢成林,冯明,姚义,钟越,张春华,喻义珠.
黑大豆新品种乌青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6):107-108.
被引量:3
8
智海剑,盖钧镒,喻德跃,邱家驯,胡蕴珠,张国正.
黑大豆新品种南农26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6,34(4):28-29.
被引量:5
9
吴海岩,刘焕新,杨志杰,李霄鹤,焦海,王长军,张国军.
谷子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2):14-17.
被引量:32
10
安徽省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芝麻新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09(5):283-283.
大豆科技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