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移动互联网微传播的双重召唤结构和偏向叠加效应 被引量:4

Study on Dual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and Bias Laminated Effect of Mobile Internet Microcommunicatio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态。自2009年8月以来至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微传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的主流形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微传播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媒体传播样本。文章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双重召唤结构、偏向叠加效应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微博所引发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偏向、微结构、微媒体等融合传播现象为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ommunication phenomenon,such as digital fragment,appeal structure and bias superimposing effec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micro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provides new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ory research in China.
作者 付玉辉
出处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11,147,共4页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 2[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82..
  • 3朱立元.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J].学术月刊,1988,20(8):43-49. 被引量:37
  • 4[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
  • 5[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译者序言:IX.
  • 6[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51.

共引文献36

同被引文献52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