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初探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根源在于心理上的弱势。将积极心理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贴标签、重问题,忽略个体主动性与积极潜能的倾向。要化施助为自助,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化批评惩戒为赏识接纳,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积极潜能的开发;化消极无望为积极希望,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幸福生活的追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 陈林彬
出处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25-128,共4页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基金 2014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型省份背景下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型及动力机制建构研究"(2014C25009)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31

  • 1任俊,叶浩生.论积极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2004(11):79-84. 被引量:7
  • 2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34-37. 被引量:32
  • 3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5):1-5. 被引量:71
  • 4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53-254.
  • 5马克斯·韦伯 韩水法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 6曼弗雷德·弗兰克 先刚译.个体的不可消逝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9.
  • 7卡尔·皮尔逊 李醒民 译.科学的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8Simonton D K.. Creativity:Cognitive,Personal,Developmental,and Social Aspects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151-158.
  • 9George Failer. Positive Psychology:A Paradigm Shift [J].Journal of Pastoral Counseling, 2001, (36): 8.
  • 10休谟.人性的断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183.

共引文献544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