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儒家从“修身”到“成圣”的理论“奇点”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儒家"修身"之"身"有两层含义:"体察本心"和"身体力行"。在此意义基础上的"修身"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培养德性;把德性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在儒家看来,圣人是拥有德性并恰当而娴熟地运用德性的典范,因此,"成圣"就成为"修身"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儒家的功夫论中,道德的主动性与道德落实的能力之间需要一个转化点,否则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就难以顺利实现。儒家特别重视的道德情感作为这一转化点,保证了"修身"到"成圣"的可行性。
作者 冯晨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3,共6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01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阮元.研经室集上(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3:1176.
  • 2杨儒宾.子思学派试探[M]//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23.
  • 3王中江."身心合一"之"仁"与儒家德性伦理[M]//2005年国际儒学高峰论坛专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406.
  • 4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8.
  • 5李贽.焚书续焚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0:261.
  • 6牟宗三.体与性体(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1.
  • 7[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判断力批判[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0.

共引文献17

同被引文献18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