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后青春"何以现实突围--2014年80后小说创作观察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80后这一“代际”的命名方式,在小说创作领域甫一出现,似乎就与商业市场化、青春写作、叛逆传统等社会思潮或文学范式的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一方面是相比60后、70后作家更为强劲的争鸣热议,仿佛拥有了更为有利的文学创作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在喧哗背后的80后小说却始终处于“自然史”命名状态,无法产生“自觉的美学反应”。
作者
刘芳坤
张文东
机构地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6-142,共7页
关键词
小说创作观
80后
青春
命名方式
文学范式
社会思潮
文学创作
市场化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2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3
1
金理,黄平.
反思围绕“80后”文学的种种成见[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4(9):5-9.
被引量:2
2
王干:《80后作家的分化与渐熟》,《光明日报》9月22日第13版.
3
本刊编辑部.
请君评说:“80后”新青年[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4(9):144-144.
被引量:1
4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王美华,于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5
张怡微.
哑然记[J]
.收获,2014(4):63-66.
被引量:2
6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
路遥.《面对着新的生活》[J].中篇小说选刊,1982,.
8
李德南.
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J]
.山花,2014(3):137-146.
被引量:6
9
马金莲:《<怒江东流去》创作谈》.《民族文学》2014年第11期.
10
杨庆祥:《日常书写的直接性》,《文艺报》2013年4月19日第2版.
二级参考文献
5
1
谢有顺.
那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新世纪文学、《鲤》、“80后”及其话语限度[J]
.文艺争鸣,2010(2):19-23.
被引量:14
2
李玮.
从“新概念作文”到“青春文学”——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作用下“青春文学”审美形态的生成[J]
.山花,2010(12):146-154.
被引量:3
3
江冰.
后青春期:再论“80后”文学[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43-52.
被引量:10
4
霍艳.
我如何认识我自己[J]
.十月,2013(4):180-181.
被引量:4
5
张柠.
从青春宣叙到北京腔调[J]
.十月,2013(4):182-183.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24
1
陈伟军.
从传播学视角看“十七年”小说的大众接受[J]
.南京社会科学,2007(10):103-110.
被引量:5
2
胥琳佳,刘佳莹.
论《纽约时报》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J]
.国际新闻界,2009,31(10):54-60.
被引量:6
3
方田.
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6):56-57.
被引量:6
4
肖荣春,白金龙.
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介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实践为观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8(1):21-27.
被引量:28
5
王韶.
上海世博会报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提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世博特刊》为例[J]
.新闻世界,2011(8):234-235.
6
蒋建国.
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
.南京社会科学,2013(2):97-103.
被引量:50
7
姚星亮,黄盈盈,潘绥铭.
国外污名理论研究综述[J]
.国外社会科学,2014(3):119-133.
被引量:25
8
刘云春.
分化与成长、灰色地带的细察者——包倬短篇小说略论[J]
.创作与评论,2014(11):20-23.
9
周明全.
李德南:隐秘的火焰[J]
.创作与评论,2014(20):52-58.
被引量:1
10
蒋建国.
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J]
.南京社会科学,2014(11):96-102.
被引量:53
同被引文献
123
1
刘大先.《文学的共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18页.
2
刘涛的《瞧,这些人:“70后”作家论》.
3
张丽军的《"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
4
金理的《青春梦与文学记忆》.
5
黄平的《大时代与小时代》.
6
曾一果的《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
7
傅逸尘的《英雄话语的涅榘:2l世纪初年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论》.
8
刘志荣的《此间因缘》.
9
何同彬的《重建青年性》.
10
李丹梦的《文学"乡土"的地方精神》.
引证文献
3
1
郭名华.
青春活力与主题活跃——2014-2015年文学研究热点综述[J]
.西部学刊,2015(10):25-31.
2
苏安娜.
从《生吞》看“80后”青春写作的别样姿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3):108-111.
被引量:1
3
周爱华.
生与死的乡土画卷——马金莲《长河》与萧红《呼兰河传》比较[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193-195.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文莉,尚华.
从小说到电视剧——论《生吞》的影视改编[J]
.声屏世界,2023(17):52-54.
1
杨迎平.
投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谈刘醒龙的小说创作观[J]
.滇池,2000(7):58-60.
被引量:1
2
赵尹威,郭曼.
金锁下的女子,不如做一朵傲然的莲花——张爱玲和安妮宝贝小说创作观之对照[J]
.文学界(理论版),2012(7):30-30.
3
张姗姗.
“实境”“幻境”“真境”——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现实突围[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6):106-108.
4
张姗姗.
实境、幻境、真境——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现实突围[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36(2):14-17.
5
庞金殿.
论曹雪芹的小说创作观——以《红楼梦》为本[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85-86.
6
周丽艳.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创作观的社会文化语境[J]
.山花(下半月),2010(12):140-141.
被引量:1
7
董宁.
试论乔治·桑的小说创作观[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1):103-103.
8
周敏.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J]
.科教文汇,2009(33):246-248.
9
徐勇.
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94-95.
被引量:1
10
杨迎平.
“倾诉在本质上只能是诗”——谈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观[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1):52-55.
文艺争鸣
201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